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Nano Res.[能源]│焦淑红、宋礼/陈双明、陈仕谋/肖莹等纳米能源研究进展

Nano Res.[能源]│焦淑红、宋礼/陈双明、陈仕谋/肖莹等纳米能源研究进展

本篇文章版权为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陈仕谋/肖莹团队:金属硫族化合物基异质结构负极材料在Na+存储中的应用


背景介绍

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推动了人们对清洁能源和相关储能器件的极大需求。由于电化学储能系统如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等,具有转换效率高并可实现零排放的优点,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研究兴趣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重要的应用。作为新一代储能电源,钠离子电池具有显著的资源和成本优势,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合适替代品,在大规模储能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Na+的较大半径导致嵌/脱钠动力学缓慢、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体积膨胀大,造成材料结构粉碎,电池循环寿命短和倍率能力有限。因此,探索有效的策略以提升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Na+离子的扩散动力学,进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比容量和循环寿命,是钠离子电池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异质结构由两种或多种组分通过物理(例如范德华力)和化学相互作用结合,所构成的异质界面产生的内置电场效应,有助于加速钠离子扩散动力学、增加离子吸附能、改善结构稳定性、提高电导率和电荷转移效率、富集活性位点等。因此,构建异质结构负极可以实现稳定的纳米结构以及优异的Na+储存性能。

成果简介

本工作中,我们对近五年来金属硫族化合物异质结构储钠负极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方面。首先对异质结构在改善钠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概述,对金属硫族化合物基异质结构储钠负极的常用合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介绍,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金属硫族化合物基异质结构储钠负极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我们提出了硫族化合物金属基异质结构负极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以解决金属硫族化合物基异质结构在钠离子电池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长寿命和高倍率性能钠离子电池。

image.png


作者简介

缪悦,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异质结构储钠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肖莹,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金属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电解液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以及Li-CO2电池关键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陈仕谋,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离子液体微观结构与构效关系;离子液体新型电解质;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电池、锌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大规模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Y. Miao, Y. Xiao, S. Hu, et al. Chalcogenides metal-based heterostructure anode materials toward Na+-storage application. Nano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2-4943-9.

image.png

识别二维码访问全文


二、中科大宋礼/陈双明课题组:界面调控实现优异储Li+性能

背景介绍

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其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以及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等优点,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储能装置,特别是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方面。然而,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相对单一,仅限于理论容量较低的碳材料,这严重限制了电化学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开发具有大理论容量的新型可替代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的各种潜在负极中,金属硒化物由于其与锂发生转化反应而具有高的理论容量,故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硒化铜电极发生转化反应时会导致巨大的体积变化,最终导致活性材料从电极上分离和聚集。此外,Li+在电极中的缓慢固态扩散和硒化铜的不良导电性严重限制了LIBs的倍率性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常用的策略是调节电极界面以提高界面稳定性和界面传质。在电极表面上构建电极界面膜可以显著加速电子转移并稳定电极材料结构。然而,关于电极界面膜的确切微观结构和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开发具有优异Li+输运性能的表面膜,明确其局部结构对进一步设计和改进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

研究方法

本文先用冷凝回流一锅法制备Cu2O前驱体,经过硒化得到Cu2Se。最后,使用表面聚多巴胺包覆层辅助热解的方法,在Cu2Se上设计了保护碳膜,形成拥有Cu-Se-C键的Cu2Se@C材料。系统的X射线光谱表征和DFT计算表明,Cu2Se表面形成的Cu-Se-C键在界面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使其具有优异的储Li+性能。

成果简介

中科大宋礼教授团队设计出碳调控的硒化铜(Cu2Se@C)材料,用以显著促进硒化物电极的界面稳定性和离子扩散。系统的X射线光谱表征和DFT计算表明,在Cu2Se@C表面形成的Cu-Se-C键不仅提高了Cu2Se@C的导电性,而且延缓了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在界面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使得Cu2Se@C的存储动力学从Cu2Se的主要由离子扩散过程控制变为主要由电容过程控制。将这种独特结构的Cu2Se@C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在0.1 A·g-1下达到810.3 mA·h·g-1的超高比容量,且在5 A·g-1下循环1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可达83%。这种异质结结合化学键调控的策略为开发电池存储系统的先进电极开辟了一条潜在的途径。

图文导读

image.png

图1形貌和结构表征。


image.png

图2证明Cu-Se-C键的存在。


image.png

图3 Cu2Se@C和Cu2Se在LIBs中的电化学性能。


image.png

图4 Cu2Se@C和Cu2Se中 Li+的动力学分析。


image.png

图5 Cu2Se@C电极的储存机理分析。

作者简介

宋礼(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同步辐射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近年来聚焦于纳米材料和电化学器件的高分辨表征方法以及在线测试平台的研制等,以实现同步辐射多技术联用对工况下材料器件的全面动态探测。近五年发表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包括Nat. Energy、Nat. Sustain.、Nat.Commun.、Adv. Mater.、NanoResearch等。迄今,论文总被引28000余次,个人H因子88,连续三年(2019、2020和2021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目前,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四刊联合和Nano Research期刊青年编委等。

陈双明(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2014-201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宋礼)。2017年转为副研究员。近年来,针对能源材料的动态储能与催化机制,发展同步辐射谱学分析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近五年来,以第一/共一或通讯作者在Nat.Commun.、Adv.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49篇,H因子52,担任《物理化学学报》青年编委。

课题组主页:http://staff.ustc.edu.cn/~song2012/。


K. Zhu, S. Wei, Q. Zhou, et al. Interface regulation of Cu2Se via Cu–Se–C bonding for superior lithium-ion batteries. Nano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2-4953-7.

image.png

识别二维码访问全文


三、中国科大焦淑红/宁德新能源ATL鲁宇浩/北京工业大学闫鹏飞:电解液调控实现4.5V钴酸锂//石墨软包电池稳定循环

背景介绍

钴酸锂(LiCoO2,LCO)作为消费类锂离子电池最常用的正极材料,广泛应用于3C电子设备领域。然而,在4.2V的截止电压下,LCO仅能释放其理论比容量(274mAh/g)的一半,难以满足可移动电子设备日渐增长的能量密度需求。提高截止电压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行之有效的策略,但当充电截止电压提升到4.5Vvs.Li/Li+时,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高工作电压会加剧LCO界面上的电解液的氧化副反应,加剧正极的晶格氧析出和钴离子溶出,继而导致材料内部损伤和裂纹产生,会使得界面副反应持续恶化,大幅缩减电池的循环寿命。优化电解液配方是降低电解液在正极界面反应活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相对经济且有效的方法是引入少量的电解液添加剂,通过其牺牲分解达到钝化LCO正极界面的目的。因此,基于实用化的软包电池开发高电压电解液添加剂,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对于高压锂离子电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焦淑红团队联合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鲁宇浩博士和北京工业大学闫鹏飞教授研究解析了一种多腈类添加剂——1,3,6-己烷三腈(HTCN)在高电压钴酸锂表面的作用机制,并应用于钴酸锂/石墨软包电池。在4.5V的截止工作电压下,电池体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具备实用意义。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元素含量分析,研究表明HTCN添加剂可以有效抑制钴酸锂材料内部裂纹的产生和钴离子的溶出。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理论计算的结果,表明HTCN分子能有效地吸附在LCO表面,并且嵌入CEI,因此可以有效抑制电解液在LCO表面的持续氧化分解,从而显著提升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本研究在分子层面上提供了腈类添加剂作用机制的新认识,为理性设计新型高电压正极添加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文导读

image.png

图1.分别采用Base电解液和Base+2%HTCN电解液的LCO/石墨软包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表征。(a,b)25℃下和45℃下的循环性能,(c,d)25℃和45℃下的1C倍率放电电压-容量曲线,(e)三电极电化学池中Pt电极LSV扫描曲线,(f)LCO/Li扣式电池4.5V浮充电流曲线。

首先,设计了两款电解液配方,分别为Base(1MLiPF6/EC:PC:DEC:PP = 1:1:1:1 + 5 wt.% FEC)和Base+2%HTCN,组装2.2Ah,截止电压为4.5V的软包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如图1所示。使用base+2%HTCN电解液的软包电池,在25℃下循环800圈后仍然有90%的容量保持率,在45℃下循环400圈有80%的容量保持率。而且base+2%HTCN电解液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氧化稳定性。

image.png

图2.LCO正极的表征。(a,e,i)SEM图像,(b-d,f-h,j-l)STEM-HAADF图像;其中(a-d)原始的LCO正极,(e-h)base电解液循环200圈后的LCO正极,(i-l)base+2%HTCN电解液循环300圈后的LCO正极。循环截止电压为4.5V,温度为45℃。

扫描电镜(SEM)和扫描透射电镜高角环形暗场像(STEM-HAADF)揭示了不同电解液中循环后的LCO正极结构稳定性差异。如图2,原始的LCO具有紧密并且规整的层状结构。而在base电解液中,45℃下循环200圈后,LCO颗粒表面可以观察到裂纹,内部出现严重的颗粒破碎,并且结构中分布着密集的纳米裂隙。相比之下,在base+2%HTCN电解液中,45℃下循环300圈后,LCO内部仍然保持完整结构,没有出现裂纹。

image.png

图3.ICP-AES元素分析测试,在45℃循环前后石墨阳极上的Co元素含量。

ICP-AES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HTCN添加剂具有良好的Co离子溶出抑制效果。如图3,在base+2%HTCN电解液中循环后的石墨负极测得的Co元素含量要远远低于在base电解液中循环的石墨负极。

image.png

图4.LCO正极上的CEI表征。STEM-HAADF图像和EDS元素分布图:(a)原始的LCO正极,(b)45℃下base电解液中循环200圈后的LCO正极,(c)45℃下base+2%HTCN电解液中循环300圈后的LCO正极。

HRTEM和EDS元素分布揭示了LCO/电解液界面的结构和组成对LCO正极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如图4,原始的LCO正极中,Co和O元素均匀地分布。而在base电解液中45℃条件下循环200圈以后,LCO的表面形成较厚的CEI层,主要由O,C,F元素构成。而在base+2%HTCN电解液中45℃循环300圈的LCO表面只有较薄致密的CEI层,元素除了O,C,F外还含有一定量的N元素。

image.png

图5. XPS表征LCO正极的CEI组分。(a,e)C1s能谱,(b,f)N1s能谱,(c,g)O1s能谱,(d,h)F1s能谱。其中,(a-d)base电解液中循环200圈,(e-h)base+2%HTCN电解液中循环300圈。

深度剖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一步揭示不同电解液中CEI组成的差异。如图5,含有HTCN的电解液中,C1s和O 1s 能谱中C=O, C-O 和 C-C/C-H 的信号更弱,意味着HTCN添加剂抑制了电解液的持续分解。更重要的是,N1s能谱揭示了C≡N官能团与LCO表面的Co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这意味着HTCN分子的C≡N官能团和LCO中的Co离子之间的络合作用可以抑制电解液的分解。

image.png

图6.EC和HTCN分子在LCO表面吸附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a)不同电解液中,LCO正极界面差异示意图。(b,c)不同晶格位置中的Co-Co原子距离。(d-f)EC(d)和HTCN分子(e,f)在LCO表面的构象(侧视图)以及对应的吸附自由能。

基于DFT的理论计算结果进一步揭示HTCN分子在LCO表面的作用机制。如图6,HTCN分子在LCO表面的吸附自由能(≤ −1.64 eV)比EC分子(−0.85 eV)更低,吸附性更强,因此HTCN分子能够优先吸附在LCO表面,形成分子保护层。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唐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研发经理。
陈亚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锂金属电池界面电化学研究。
张正锋,北京工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钴酸锂失效机理的电子显微学研究。
通讯作者:
鲁宇浩博士,现任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资深研发总监,研究院院长,负责锂电池材料和电池设计研发工作。
闫鹏飞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2010-2017先后在日本NIMS和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从事电子显微学研究。目前的研究领域是利用电子显微学研究二次电池材料的基本结构、储能机理以及失效和改性机制。在Nature Energy,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引用10000余次,H因子50。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IEEE PES 中国储能材料与器件分委会常务理事。
焦淑红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1年于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大学、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目前主要从事高比能二次电池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先进电池体系的材料设计、界面调控和机理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Energy, Nat. Commun., Joule,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目前担任《物理化学学报》编委、《SmartMat》青年编委。

招聘信息: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是全球一流的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企业,在3C数码锂电池领域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集团公司设立研究院,拥有世界顶尖的研发团队和实验室,提供锂电正极、电解液、负极和电池设计相关的研发岗位。ATL研究院欢迎广大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加入,致力于先进电池材料研发工作,为人类新能源事业做出贡献。有意者请将简历发送至tangchao@atlbattery.com。


C. Tang, Y. Chen, Z. Zhang, et al. Stable cycling of practical high-voltage LiCoO2 pouch cell via electrolyte modification. Nano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2-4955-5.

image.png

识别二维码访问全文




QQ截图20220430103511.png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广州
天大
清华
清华
北大
西安电子
中科院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