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华南理工大学苏仕健团队JPCC | 热激子主体应用于长寿命窄半峰宽蓝光OLED器件

华南理工大学苏仕健团队JPCC | 热激子主体应用于长寿命窄半峰宽蓝光OLED器件

英文原题:Realizing Stable Narrowband Emission Blue Flu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Dual-channel Triplet Exciton Harvesting Host

文2-1.png

通讯作者:苏仕健(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杨佳吉,彭晓媚,刘邓辉,陈继庭,邱伟栋,杨玺霖,李德利,杨国喜,孙冠伟,杨志海


研究背景


三线态-三线态湮灭和三线态-极化子猝灭与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密切相关,通常会导致分子不稳定,并最终导致分子解离。因此,调节三线态激子的浓度对于实现长寿命OLED器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报道的重点是减少发光材料的三线态激子,以获得稳定的窄半峰宽蓝光OLED。但是由于MR-TADF客体在主体内的掺杂浓度较低,主体高浓度的三线态激子也会极大地影响器件的稳定性。因此,为MR-TADF客体探索和选择合适的主体,构建激子湮灭过程少的主-客体体系,对实现长寿命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亮点


图1. 三种主-客体体系的电致发光激子演化图


MCP主体具有高于客体JBD-1的T1(2.90 eV),不会猝灭客体的三线态激子。PAC和MADN的T1比JBD-1的T1低,因此客体的三线态激子会被转移到主体的T1,从而达到猝灭客体长寿命三线态激子进而提升器件稳定性的目的。PAC和MADN都可以通过TTA过程重新利用三线态激子。但区别于传统TTA材料MADN,“热激子”主体PAC还存在hRISC过程将高能三线态激子转化为单线态激子,从而获得超过25%的单线态激子。即PAC主体在主-客体体系中具有双三重态激子利用通道,这将减少器件的激子湮灭过程,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将JBD-1掺杂进PAC后,部分客体的三线态激子被PAC的T1猝灭,另外一部分三线态激子通过上转换到JBD-1的S1辐射跃迁发光,这两个过程是互相竞争的。

图2.(a)器件结构II与能级图,(b)用于制备器件的材料分子结构,(c)外量子效率-亮度特性曲线,内嵌:在1000 cd m-2亮度下的电致发光光谱,(d)基于PAC、MCP和MADN主体的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亮度特性曲线


基于双激子利用通道的主体PAC,其器件寿命较基于高三线态主体MCP和传统TTA分子MADN的器件有显著的提升。初始亮度1000 cd m-2下的LT50从0.07小时和1.09小时提升到458小时。基于PAC主体的器件不仅具有较低的T1可以减少客体上的三线态激子湮灭,并且PAC主体具有TTA和hRISC两个通道将三线态激子转化为单线态激子,减少主体上的激子湮灭过程。总的来说,将“热激子”材料PAC作为主体应用于MR-TADF客体,可以从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减少STA、TPQ等激子湮灭过程,从而显著提升器件的寿命。

图3. 基于器件结构II的三种不同主体的器件在初始亮度1000 cd m-2下的器件寿命曲线


总结/展望


本文工作将“热激子”材料PAC作为主体应用于MR-TADF客体,实现了稳定、窄半峰宽的蓝色荧光OLED。与传统的高T1主体MCP和典型的TTA主体MADN相比,基于PAC主体的器件的激子猝灭得到缓解,从而减少由高三线态激子浓度引起的激子湮灭,降低器件的缺陷形成速率,进而延长器件的寿命。该器件在1000 cd m-2下的寿命为458小时(LT50),CIE坐标为(0.13,0.11)。本工作为构建基于“热激子”主体的高稳定窄带发射蓝光OLED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论文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上,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生杨佳吉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华南理工大学苏仕健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Realizing Stable Narrowband Emission Blue Flu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Dual-Channel Triplet Exciton Harvesting Host

Jiaji Yang, Xiaomei Peng, Denghui Liu, Jiting Chen, Weidong Qiu, Xilin Yang, Deli Li, Guoxi Yang, Guanwei Sun, Zhihai Yang, and Shi-Jian Su*

J. Phys. Chem. C2024128, 12, 5330–5337

Publication Date: March 14, 2024

https://doi.org/10.1021/acs.jpcc.4c00367 

© 202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本稿件来自ACS Publications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香港大学
天大
清华
清华
北大
西安电子
北化工
新加坡国立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