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博后迷局

博后迷局

来  源:Science Careers

原标题:Postdoc mysteries

原作者:Beryl Lieff Benderly


图片来源:M.J.Ermarth/FDA


“迷一般”这个词原本和博后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然而,近来发生的几件事,却给博后这个特殊群体蒙上了一层迷雾,让他们的现状和未来都显得扑朔迷离,这样一来,用这个词也显得有了几分道理。今年5月18日,美国劳工部出台了一项新政,要求给博后们加班费(点击阅读相关报道),让很多手头不宽裕(好吧,也许其实很有钱)的实验室乱了阵脚。此外,还有两篇神作探讨了做博后的动因和博后的未来职业发展,也给正在做博后或打算做博后的人带来了新的思考。


根据美国劳工部新政,雇主须为年薪低于47 476美元且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个小时的员工(包括大部分博后)支付1.5倍的加班工资,这项新政将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由于博后工作时间往往偏长,且难有规律可循,故而对大多数科研机构或大学而言,宁可选择将博后的薪资调至最低标准以上。众所周知,国家研究服务奖(NRSA)常被视为博后工资的参照标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任Francis Collins与美国劳工部长Thomas Perez在联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NRSA将会把博后薪资提高到最低标准以上(目前,申请NRSA的人前三年的薪资仍低于该标准)。


然而,Collins和Perez没有提到的是:这些要多掏出的钱从哪里来?难不成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挪用了其他项目的费用?按照Collins和Perez提供的数字,目前博后的平均薪资为4.5万美元。尽管部分博后的薪资可能高于新制定的最低标准,但仍有很多博后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对于很多PI及科研机构或院校来说,别无他法,只得想办法补上这个窟窿。


“想一想,这些高学历的博后每天工作这么长时间,才拿这么点钱,真是太可怜了!”美国劳工研究专家Paula Stephan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如此写道。新法规“使得博后们的身价高了一点,不过也导致用人单位宁可少招一些博后”。


有人担心某些不良单位会做手脚来规避成本的上升,比如说把博后又划入学生之列,或采取其他一些不光彩的方法,比如削减福利。其实,这些担心可能是多余的。新政明确指出,博后指的是“已完成博士研究、在高等院所从事研究性工作的雇员,因为不再攻读学位,所以不应被视为学生”。


这样一来,全美的PI和管理者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去筹钱了,而博后们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不知自己是会涨工资还是会收到一纸解约。换句话说,尽管钱多了一点,但岗位却少了。


实际上,很多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将博后的薪资提高到5万美元左右的水平,并且削减博后的数量(与此同时,提供更多稳定的科学职位),没想到美国劳工部却推出了这样一个大招,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尽管新政实际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但无疑会让被卷入其中的一众实验室平添不少变数。

图片来源:L. HENDERSON/IMAGES.COM/CORBIS


做博后,动因何在?


这里有一个问题得提出来,即“为什么要做博后?”《Science》曾于5月6日刊载了一篇文章,作者是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Henry Sauermann以及康奈尔大学的Michael Roach,该文探讨了博士们选择做博后的各种原因(Science, 2016, 352, 663-664, DOI: 10.1126/science.aaf2061)。两位作者对来自39所大学的5928名博士做了调查,这些博士所学专业涉及生物和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各领域,时间是2010年和2013年。


Sauermann和Roach发现,在拿到博士学位后,想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终身教职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不过他们也注意到,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做博后是因为“信心爆棚”,认为自己能够在科研上大展拳脚;还有一些人则觉得,博士读完了选择做博后是“默认选项”。“高达78%的生物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受调查者,以及42%的其他领域的受调查者认为,博士读完后至少再做1年博后,是今后找其他工作,尤其是偏应用的工作所必需的,”但根本就没有证据表明,“对于今后想从事非学术性职业的博士而言,非得先做博后历练一番。”


实际上,有很好的实例证明,这些博士的想法是走了误区。据说曾任陶氏化学(Dow Chemical Company)首席技术官和常务副总裁的William Banholzer曾对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认为我们需要雇用博后。”在他看来,跟着一位名教授读完博士就足够了,因为公司会为新招募的职员提供职业培训。Banholzer眼中的博后,其实不过是博士与日益稀缺的职位间的“某种缓冲”而已。


就在去年,美国科学院等机构联合推出了一篇名为《再探博后群体》(The Postdoctoral Experience Revisited)的文章,该文指出:“对于刚毕业的博士而言,比起做博后,其他工作经历或许更实用。”该文还称,大多数博后或许永远也无法觅得一个稳定的教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做博后有点得不偿失。

图片来源:André M. Cravo


职业发展之迷


如果你觉得笼罩在博后身上的谜团还不够多,那再来一个,让我们来看看5月6日发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篇文章,该文探讨的是博后们今后从事的职业(PLOS Biol., 2016, DOI: 10.1371/journal.pbio.1002458)。文章作者调查了899名出身名门的博后最终的去向(泪奔!这拨人终于不用再做博后了!),时间跨度是2000-2013年。尽管这个样本不算大,但仍值得借鉴。统计数据表明:有81%的人的去向是做学术、政府项目或工业应用性研究;另有12%的人则从事“与科学相关的非研究性工作”,如进入传媒行业或做管理。其中,只有略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混了个“教职(或类教职)全职岗位”。


“喂,等一下!类教职是什么意思?”这是另一个颇值得玩味的地方了。“拿研究型大学生物医学专业来讲,对很多搞学术的员工而言,用终身教职来形容他们的职位并不准确。”该文作者称。“职位或由研究机构、或由基金提供经费支持,稳定性各异(有可能是终身制的,也有可能是非终身制的)”,而“很多博后并没有意识到,‘终身教职’这个词往往被滥用,并没有准确反映出自己所获得的职位的真实情况”。此外,很多大学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未能如实反映出这一信息。结果就是:很多博后兴高采烈地以为自己得到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终身教职”,后来才发现是白开心。根据文章作者的统计,以获得教职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博后为例,有高达79%拿到的是非终身教职。因此,对博后而言,残酷的现实比很多人预想的还要糟糕,即便你师出名门,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显然,博后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有着更为清晰的了解,而大学也有责任、有义务将真实信息反馈给博后。若能做到以上两点,对所有的博后而言可谓幸事一桩。


http://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6/06/postdoc-mysteries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英语语言编辑 翻译加编辑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遥感数据采集
数字地球
开学添书香,满额有好礼
加速出版服务
编辑润色服务全线九折优惠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环境管理资源效率浪费最小化
先进材料生物材料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转化老年科学”.正在征稿
化学工程
wiley你是哪种学术人格
细胞生物学
100+材料学期刊
人工智能新刊
图书出版流程
征集眼内治疗给药新技术
英语语言编辑服务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中科大
华盛顿
上海交大
德国
美国
中山大学
西湖大学
药物所
普渡大学
东方理工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