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化学所曹昌燕/中科大武晓君JACS:金属-硫界面,加氢反应新活性位点

化学所曹昌燕/中科大武晓君JACS:金属-硫界面,加氢反应新活性位点

推文作者:曹昌燕/宋卫国团队


自1925年Taylor提出催化活性位点概念以来,多相催化反应中活性位点的识别,对于理解催化反应过程,剖析构效关系,指导开发更高效的催化剂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多相催化剂之一,负载型金属纳米催化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其结构复杂(同时有载体、金属表面、金属-载体界面等的贡献),使得该类催化剂中活性位点的解析变得复杂,是多相催化领域面临的长期挑战之一。尤其是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载体不仅具有锚定和分散金属纳米颗粒的作用,而且还能提供丰富的金属-载体界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金属-氧化物界面在催化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且被证明是诸多催化反应的主要活性位点(图1a),如低温CO氧化、甲醇合成、甲醇重整、水气变换等反应。


与氧化物载体相比,纯碳载体通常情况下是化学惰性的,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因此,常常将杂原子(N、P、S、B等)掺杂到碳材料中,以增强与金属的界面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提高金属的稳定性和分散性,还可以通过界面电子转移调控金属中心的电子结构。然而,在碳载体负载金属纳米催化剂中,催化活性中心往往都认为是金属表面,而金属-碳载体界面在反应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图1b)。

图1. 负载型金属纳米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示意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曹昌燕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晓君教授等研究者利用硫原子锚定策略,实现了硫掺杂碳载体上小尺寸高分散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可控构筑;进一步通过调控还原温度,在保证颗粒尺寸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获得了具有不同金属-硫界面的系列催化剂,在喹啉加氢等反应中发现其活性与金属-硫界面数量呈正相关;结合实验分析和理论计算,提出并证实了金属-硫界面是加氢反应的主要活性位点(其本征活性是传统金属表面活性的近53倍)(图1c)。相关论文发表于J. Am. Chem. Soc.,第一作者为陈伟明、车沂轩


前期研究表明,由于金属和硫原子之间强相互作用,硫掺杂碳材料可以在高温下稳定~ 1 nm金属纳米颗粒而不发生明显团聚(Sci. Adv. 20195, eaax6322)。利用该策略,以Ir纳米颗粒为例,作者进一步调控还原温度,分别在800、850、900、1000 ℃ H2/Ar还原条件下,制得了负载型Ir纳米颗粒催化剂(记为IrNPs/SC-x, x=800,850,900,1000)。电镜结果显示,IrNPs/SC-x催化剂中Ir纳米颗粒具有相似尺寸(1.3 ~ 1.6 nm),结晶性良好,且均为金属单质,没有形成金属硫化物。然而,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碳载体中硫含量逐渐降低,表明Ir-S界面数量逐渐减少(图2)。同步辐射和XPS数据也证实了上述结果,并且通过EXAFS和XPS可以半定量IrNPs/SC-x催化剂中Ir-S界面比例(图3)。

图2. 具有不同Ir-S界面数量催化剂的STEM图和EELS分析


图3. IrNPs/SC-x催化剂的同步辐射谱图和XPS分析


因此,作者成功获得了系列具有不同Ir-S界面数量的IrNPs/SC-x催化剂,并且Ir纳米颗粒尺寸相当,可以排除尺寸带来的性能差异。同时,分散度和比表面积等测试结果表明IrNPs/SC-x催化剂性质也基本一致。以喹啉加氢为模型反应,发现IrNPs/SC-x催化剂活性与Ir-S界面数量正相关,其中IrNPs/SC-800催化剂表现出极高的活性,TOF达19260 h-1,远高于文献结果。进一步构建反应速率与Ir-S界面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经拟合发现它们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根据拟合曲线斜率,估算Ir-S界面本征催化活性约为金属Ir表面催化活性的53倍,表明Ir-S界面是喹啉加氢的主要活性位点(图4)。DFT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在有硫掺杂碳材料负载Ir纳米颗粒催化剂中,界面处电子从硫原子给到Ir原子,使得界面处Ir原子比表面Ir原子具有更高的电子密度,从而有利于喹啉底物的吸附和活化,即Ir-S界面是底物吸附和活化的主要位点,而氢气的吸附活化主要发生在Ir表面,解离氢原子溢流至界面处发生反应(图5)。

图4. IrNPs/SC-x催化剂的喹啉加氢性能


图5. Ir-S界面喹啉加氢机理研究


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金属-硫界面独特加氢活性,将硫锚定策略拓展到其他金属,制备了系列具有不同Pt-S和Ru-S界面数量的催化剂。研究发现Pt-S界面是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成对氯苯胺的主要活性位点,而Ru-S界面则为苯甲酸选择性加氢成环己基甲酸的主要活性位点(图6),证明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规律。

图6. Pt-S和Ru-S界面催化剂及其加氢性能


总结与展望


本工作提出并证实了金属-硫界面是催化加氢反应的主要活性位点,相关研究发现将有助于解析催化活性位点,拓展金属-载体界面在催化中的独特作用。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Metal–Sulfur Interfaces as the Primary Active Sites for Catalytic Hydrogenations

Weiming Chen, Yixuan Che, Jing Xia, Lirong Zheng, Haifeng Lv, Jie Zhang, Hai-Wei Liang, Xiangmin Meng, Ding Ma, Weiguo Song, Xiaojun Wu*, and Changyan Cao*

J. Am. Chem. Soc.2024, DOI: 10.1021/jacs.4c02692


导师介绍

武晓君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5800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香港大学
韩国
深圳大学
清华
北大
西安电子
北化工
新加坡国立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