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林森/郭华JACS Au:甲烷在Pt(110)-(2×1)表面的“负活化”动力学机制

林森/郭华JACS Au:甲烷在Pt(110)-(2×1)表面的“负活化”动力学机制

烷烃在金属催化剂上的活化涉及一种前驱体介导的机制,其中烷烃分子首先在催化剂表面被捕获,形成吸附的前驱体,然后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广泛扩散,以寻找活性位点。这种机制的一个特征是,在低入射能下,初始粘附概率(S0)会随着入射能的减小而增加。这种"负活化"在重构的具有缺失行结构的Pt(110)-(2×1)表面(图1)上已经被实验观察到。

图1. 甲烷在 Pt(110)-(2×1)表面的散射、捕获、扩散、解离和吸附示意图。坐标系和表面原子类型(脊、面和谷)的定义。


近日,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点击查看介绍)、新墨西哥大学郭华教授(点击查看介绍)等基于第一性原理训练数据集,使用机器学习构建范德华校正的高维势能面,对Pt(110)-(2×1)上的甲烷解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通过势能面计算了准经典轨迹(QCT),以模拟不同入射能下CH4和CHD3的解离。结果表明,与之前的理论研究相比,在高入射能下,初始粘附概率与实测值之间的吻合度显著提高,这表明解离势垒得到了更好的描述。此外,在低入射能下,俘获概率随着入射能的降低而增加,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低于10 kJ/mol的"负活化"相一致。这些模拟为理解烷烃异相催化过程中初始(通常是限速步骤)步骤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见解。


迄今为止,对 CH4/Pt(110)-(2×1)的所有理论模拟都仅限于再现相对较高入射能下的实验解离概率,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机制占主导地位。研究人员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来解释在低入射能下观察到的甲烷"负活化"解离现象。作者首先构建了 CHD3/Pt(110)-(2×1)体系的 78 维势能面 (PES)。为了证明 PES 的高精度,他们比较了从 DFT 和PES获得的 CH4 吸附和解离势能,误差不超过 0.7 kJ/mol。


为了解位点特异性,作者计算了不同位置的CHD3解离概率,如图2所示。大部分解离发生在脊(ridge)位点,其次是面(facet)位点,而谷(valley)中几乎没有解离。这可能是因为ridge位点的势垒比facet位点的低,而valley位点不适合解离。

图2. Pt(110)-(2×1)表面不同Z位置上,CHD3在两种入射能下解离的S0。插图描述了沿X坐标的表面几何形状,红色圆圈表示解离的主要活性位点。


作者研究了新势能面的表现(图3)。在实验入射能条件和表面温度Ts=650 K下,PES-optPBE-vdW的QCT计算中的S0与laser-off条件下的实验数据的一致性相当好,且优于之前的SRP泛函和RFF力场的理论计算结果。这些结果为准备描述Pt(110)-(2×1)上的甲烷解离化学吸附提供了重要前提。

图3. 在 650 K的温度下,不同入射能量条件下= 0 和v3 = 1时CH4在 Pt(110)-(2×1)上QCT中解离的S0的比较。实验结果(laser-off和v3 = 1)与之前基于PBE 的RFF在Ts为120和650 K时的QCT 结果也进行了比较。


作者使用相同的势能面,在其他初始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 CHD的低入射能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在这些低入射能下,CHD3在大多数轨迹中的被捕获,并在表面广泛扩散。在图4中,初始捕获概率Ptrap随着入射能量的降低而增加,这是因为入射能较低的撞击分子更有可能在表面上被捕获。此外,捕获轨迹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时间的指数衰减函数,这与一阶反应动力学相一致。在 650 K 的表面温度下,分子的俘获持续数十皮秒。此外,其寿命随着入射能的增加而缩短。

图4. Pt(110)-(2×1)表面上被捕获的CHD3数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寿命通过假定为一级反应动力学给出。


在低入射能下的动力学结果明显以俘获为主,俘获与入射能呈负相关。然而,只有少数发生反应(S0,~10-5)。虽然统计数量仍然不足,但是许多解离是间接的,即解离发生在吸附状态之后。随着入射能的不断降低,S0先降低后增加,被捕获后发生间接反应的轨迹比例逐渐增加,而直接解离的比例降低。这一结果为前驱体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

图5. (a) 解离势垒(Eb)与甲烷下方的表面脊Pt原子垂直变形(QZ)的关系,其中Eb通过 DFT 和PES 计算得出。(b) 650K时Pt(110)-(2×1)表面原子的受热扭曲波动的分布。


另外,表面原子的热波动引起的原子扭曲可降低甲烷的解离势垒。如图5a所示,Pt原子的垂直移动使势垒从平衡时的45.6 kJ/mol降低到QZ = 0.4 Å时的23.3 kJ/mol。从图5 b可见,脊原子具有比facet原子更大的平均垂直位移。在QZ = 0.4 Å附近有少量的脊原子,其可提供必要的活性位点。


总之,这项工作通过机器学习构建了甲烷在Pt(110)-(2×1)表面上解离的高维势能面。基于该势能面,CH4和CHD3在高入射能量下的粘附概率进行了准经典轨迹计算,结果与最新实验结果的吻合程度优于之前的理论报告。轨迹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这些入射能下的解离是直接的,并具有特定模式。在低入射能下,存在显著的分子俘获。即使在相对较高的表面温度下,相对较深的吸附势阱也会导致较长的捕获寿命。俘获概率与入射能量成反比,与实验观察到的低能量下的“负活化”现象一致。前驱体介导的解离机制可能是由表面上的瞬态活性位点促成的,而这些活性位点是由脊原子或缺陷的热波动产生的。扩散的吸附物会探索这些活性位点,但它们与表面达到热平衡的速度较慢。事实上,被捕获的前驱体会发生广泛的非热扩散。


该成果在线发表于JACS Au 杂志。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Direct or Precursor-Mediated Mechanisms for Methane Dissociation on Pt(110)-(2 × 1) at Both Low and High Incidence Energies

Fenfei Wei, Sen Lin*, and Hua Guo*

JACS Au20233, 2835–2843, DOI: 10.1021/jacsau.3c00387


通讯作者信息

林森教授简介


林森,福州大学教授,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基础理论课题组长。2021年入选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从事多相催化理论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构建势能面来理解催化活性物种的动态演变;揭示了外壳层物种对催化活性中心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单原子助催化剂”理论新模型。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 Catal、J Am Chem Soc、Sci Adv、Angew Chem Int Ed、JACS Au、Chem Sci、ACS Catal、J Catal、J Phys Chem Lett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参与编著英文著作3部,所有论文被他引5000余次。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课题组主页:

https://www.x-mol.com/groups/Sen_Lin 


郭华教授简介


郭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杰出教授。他早年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师从John Murrell 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师从George Schatz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碰撞动力学、分子光谱和反应动力学。他在这些领域和相关领域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并担任多个期刊编委。他于2013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并于202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3年,他被授予Herschbach奖章(理论)。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762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广州
天大
清华
清华
北大
西安电子
中科院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