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超世界纪录150倍!北大-香港理工团队Nature子刊报道超快单晶石墨烯生长方法

超世界纪录150倍!北大-香港理工团队Nature子刊报道超快单晶石墨烯生长方法

里约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获得金牌并打破世界记录是各国运动员的终极目标。与之类似,科学领域也存在各种世界纪录,科学家们也在努力地突破这些极限。最近,一个来自中国的团队在生长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薄膜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报道了一种超快单晶石墨烯生长方法,单晶石墨烯生长速率的世界纪录提高了150倍


石墨烯这种明星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望在电子、光子和光伏器件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不过,大多数实际应用都需要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薄膜,而目前颇受追捧的方法是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在铜(Cu)表面生长石墨烯。这项技术易于操控,性价比高,很有应用前景,不过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石墨烯生长很慢。慢到什么程度?之前报道最快的生长速率为0.4 μm/s,这意味着厘米级别的单晶石墨烯薄膜要生长至少数个小时。北京大学刘开辉(Kaihui Liu)研究员彭海琳(Hailin Peng)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丁峰(Feng Ding)副教授研究团队找到了大幅提高单晶石墨烯生长速率的方法,他们成功地60 μm/s的生长速率制备了横向尺寸为0.3 mm的单晶石墨烯,用时仅仅5秒。(Ultrafast growth of single-crystal graphene assisted by a continuous oxygen supply. Nature Nanotech., 2016, DOI: 10.1038/nnano.2016.132)

刘开辉研究员(左)、彭海琳教授(中)和丁峰副教授(右)。图片来源: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实际上,使用CVD进行碳材料的超快生长早已实现,清华大学魏飞、张莹莹团队2013年曾以80 μm/s的速率制备了半米长的高质量碳纳米管,这已经接近了理论生长速率的极限(ACS Nano, 2013, 7, 6156-6161)。那么,为什么一维碳纳米管能够快速生长,但二维的石墨烯就慢的离谱呢?


刘开辉、彭海琳、丁峰研究团队认为问题可能出在生长环境中氧的引入上。在催化剂Cu表面引入氧,能够在石墨烯CVD生长时降低石墨烯的成核密度并提高生长速率。话虽如此,实现充分和连续的供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石墨烯CVD生长时所用的载体气需要含有氢气,而氧在到达Cu表面之前就会很容易地与氢反应并被“拦截”。研究团队找到的解决方案堪称精妙,他们在铜箔下方距离大约15 μm的地方设置了一层平面氧化物衬底,作为氧源为Cu表面连续供氧(下图a/b/c)。尽管氧化物释放的氧量不多,但在铜箔和氧化物衬底之间非常狭小的间隙之内,氧浓度能达到较高水平,满足石墨烯快速生长需要(下图d)。

铜箔下方设置平面氧化物衬底作为氧源。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


实验结果证实了研究团队的推测,氧的连续供应能够显著提高Cu表面的单晶石墨烯生长速率。无论是二氧化硅还是氧化铝衬底,都可以使得铜箔正对氧化物衬底的一面(铜箔的背面)上实现圆形石墨烯域的大面积、快速生长(下图d/f);而铜箔背对氧化物衬底的一面(铜箔的正面)以及使用非氧化物(例如石墨、钽、碳化硅)衬底时的铜箔两面上,都只能出现面积小了约20倍的星形石墨烯域(下图e/f)。(小编:这种石墨烯“小星星”是不是看上去很萌很漂亮?但现在要靠实力吃饭了,靠脸的只能惨遭抛弃~~

不同衬底条件下,铜箔上生长的石墨烯域(白色)。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


随后的透射电镜(TEM)实验证实了所得到的大面积石墨烯的确是单晶(下图a/b/c/d),而且质量很高——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图像中碳原子排列规律,呈蜂窝状晶格结构,没有观察到缺陷(下图i/j/k);拉曼光谱中也没有观察到D峰(下图l)。

所得石墨烯域的表征。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


研究团队还对方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在石墨烯CVD生长过程中,氧化物衬底为Cu表面连续提供的氧,可显著降低碳原料(甲烷)分解的能垒,从而提高生长速率(下图)。

无氧(j)有氧(l)条件向下甲烷分解的能垒(k)比较。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


总而言之,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团队的策略重点在于使用氧化物衬底为Cu催化剂连续供氧,同时衬底与Cu之间形成非常狭小的间隙以提高局部的氧浓度。这为大规模、低成本、快速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薄膜指出了一个新方向,将极大推动石墨烯实用化的进程。


http://www.nature.com/nnano/journal/vaop/ncurrent/full/nnano.2016.132.html


问题讨论

  • 研究团队用氧化物连续释氧的确是神来之笔,不过氧化物释氧要在高温下(文中是1000 ℃)才能进行,是否还有其他的供氧方案呢?


下方留言评论,参加讨论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开学添书香,满额有好礼
加速出版服务
编辑润色服务全线九折优惠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环境管理资源效率浪费最小化
先进材料生物材料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转化老年科学”.正在征稿
化学工程
wiley你是哪种学术人格
细胞生物学
100+材料学期刊
人工智能新刊
图书出版流程
征集眼内治疗给药新技术
英语语言编辑服务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武汉大学
美国伊利诺
德国
美国
中山大学
西湖大学
药物所
普渡大学
东方理工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