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 学术PLOS ONE › 论文详情
Our official English website, www.x-mol.net, welcomes your feedback! (Note: you will need to create a separate account there.)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rofiles and psychosocial risk among adolescents.
PLOS ONE ( IF 2.9 ) Pub Date : 2021-09-14 , DOI: 10.1371/journal.pone.0257329
Halley M Pontes 1 , Mirna Macur 2
Affiliation  

OBJECTIVE Althoug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IU) is an emerging area of study in psycholog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unique features of specific subgroups of internet users and their psychosocial vulnerabilities within robust and nationwide populations. METHOD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distinct latent groups of internet users based on their PIU risk and to compare their psychosocial outcomes. To achieve this,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adolescents of the same grade (N = 1,066, Meanage = 13.46 years, range = 12-16) was recruited from several schools in Slovenia throug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RESULTS 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 revealed a two-class solution, with Class 1 (n = 853, 80%) featuring 'low PIU risk' participants and Class 2 (n = 213, 20%) including 'high PIU risk' participants. Behaviorally, the main feature of Class 1 denoted 'time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while Class 2 was best characterized by 'mood and time management issues'. Further frequentist and Bayesia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Class 2 presented greater psychosocial risk compared to Class 1 due to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PIU (generalized and across specific PIU subfactors) coupled with lower level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lf-control. CONCLUSIONS Contrary to what was initially envisaged, the two classes did not differ in terms of perceived quality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shows that PIU patterns and symptom-severity may be developmentally specific, further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clinically age-adjusted PIU screening practices within epidemiological and healthcare settings.

中文翻译:

青少年有问题的互联网使用概况和社会心理风险。

目标虽然有问题的互联网使用 (PIU) 是心理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但人们对特定互联网用户亚群的独特特征及其在强大的全国人口中的心理社会脆弱性知之甚少。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根据互联网用户的 PIU 风险识别不同的潜在互联网用户群体,并比较他们的社会心理结果。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分层随机抽样从斯洛文尼亚的几所学校招募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同年级青少年样本(N = 1,066,平均年龄 = 13.46 岁,范围 = 12-16)。结果 潜在概况分析 (LPA) 揭示了一个两类解决方案,第 1 类(n = 853, 80%)具有“低 PIU 风险”参与者和第 2 类(n = 213, 20%)包括“高 PIU 风险”参与者。在行为上,第 1 类的主要特征表示“时间管理困难”,而第 2 类的最佳特征是“情绪和时间管理问题”。进一步的频率论和贝叶斯分析表明,由于 PIU 水平显着更高(广义和跨特定 PIU 子因素),加上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控制水平较低,因此 2 类与 1 类相比呈现出更大的社会心理风险。结论 与最初设想的相反,两个班级在亲子关系的感知质量方面没有差异。这项研究表明,PIU 模式和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具有发育特异性,进一步强调了在流行病学和医疗保健环境中进行临床年龄调整的 PIU 筛查实践的必要性。第 1 类的主要特征表示“时间管理困难”,而第 2 类的主要特征是“情绪和时间管理问题”。进一步的频率论和贝叶斯分析表明,由于 PIU 水平显着更高(广义和跨特定 PIU 子因素),加上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控制水平较低,因此 2 类与 1 类相比呈现出更大的社会心理风险。结论 与最初设想的相反,两个班级在亲子关系的感知质量方面没有差异。这项研究表明,PIU 模式和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具有发育特异性,进一步强调了在流行病学和医疗保健环境中进行临床年龄调整的 PIU 筛查实践的必要性。第 1 类的主要特征表示“时间管理困难”,而第 2 类的主要特征是“情绪和时间管理问题”。进一步的频率论和贝叶斯分析表明,由于 PIU 水平显着更高(广义和跨特定 PIU 子因素),加上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控制水平较低,因此 2 类与 1 类相比呈现出更大的社会心理风险。结论 与最初设想的相反,两个班级在亲子关系的感知质量方面没有差异。这项研究表明,PIU 模式和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具有发育特异性,进一步强调了在流行病学和医疗保健环境中进行临床年龄调整的 PIU 筛查实践的必要性。而 Class 2 的最佳特点是“情绪和时间管理问题”。进一步的频率论和贝叶斯分析表明,由于 PIU 水平显着更高(广义和跨特定 PIU 子因素),加上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控制水平较低,因此 2 类与 1 类相比呈现出更大的社会心理风险。结论 与最初设想的相反,两个班级在亲子关系的感知质量方面没有差异。这项研究表明,PIU 模式和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具有发育特异性,进一步强调了在流行病学和医疗保健环境中进行临床年龄调整的 PIU 筛查实践的必要性。而 Class 2 的最佳特点是“情绪和时间管理问题”。进一步的频率论和贝叶斯分析表明,由于 PIU 水平显着更高(广义和跨特定 PIU 子因素),加上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控制水平较低,因此 2 类与 1 类相比呈现出更大的社会心理风险。结论 与最初设想的相反,两个班级在亲子关系的感知质量方面没有差异。这项研究表明,PIU 模式和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具有发育特异性,进一步强调了在流行病学和医疗保健环境中进行临床年龄调整的 PIU 筛查实践的必要性。进一步的频率论和贝叶斯分析表明,由于 PIU 水平显着更高(广义和跨特定 PIU 子因素),加上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控制水平较低,因此 2 类与 1 类相比呈现出更大的社会心理风险。结论 与最初设想的相反,两个班级在亲子关系的感知质量方面没有差异。这项研究表明,PIU 模式和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具有发育特异性,进一步强调了在流行病学和医疗保健环境中进行临床年龄调整的 PIU 筛查实践的必要性。进一步的频率论和贝叶斯分析表明,由于 PIU 水平显着更高(广义和跨特定 PIU 子因素),加上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控制水平较低,因此 2 类与 1 类相比呈现出更大的社会心理风险。结论 与最初设想的相反,两个班级在亲子关系的感知质量方面没有差异。这项研究表明,PIU 模式和症状严重程度可能具有发育特异性,进一步强调了在流行病学和医疗保健环境中进行临床年龄调整的 PIU 筛查实践的必要性。
更新日期:2021-09-14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