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化学家不能太任性

化学家不能太任性

很多特殊职业对技能和职业道德有很高的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取得权威机构颁发的执业证书,医护人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医护人员掌握着病人的健康甚至生死,除了过硬的技术,还需有高尚的道德。过去的2000多年里,医学院学生都要背诵“希波克拉底誓言”,“不伤害他人”是其核心原则。

希波克拉底雕像。图片来源:Wikipedia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生物医学科研院所都设立有“伦理委员会”,对领域内的科研项目进行伦理审查。与之相对的是,化学、物理学等其他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界却往往没有这样的道德传统或者伦理审查机构,“科学无禁区”、“技术无罪”等等观念深刻地影响着这些领域内的科技人员。但是,这种忽略科学伦理的趋势可能是极为危险的,一些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界应当学习医学界,建立内容和形式上的道德规范。


从诞生之日起,化学就是一个时常与危险相伴的学科,化学家在创造新物质和探索分子世界的同时,还需要面对伤害风险,更有甚者会危害他人乃至社会的安全。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实验室事故致人伤亡,或者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开办毒品作坊,此类负面新闻虽然不多,但每次都发人深省。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化学伦理学的建立已成为当务之急。

图片来源:ChemistryWorld [1]


学术诚信伦理


这个问题其实是整个科学界的困扰,并不仅仅是化学。广义上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剽窃、伪造数据、实验缺乏重复性、滥用经费、躲避监管、忽视实验人员健康和安全、骚扰学生或下属等。有些行为,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法律。


大多数的学术不端都和发表论文有关。一个最著名的例子要数美国贝尔实验室的Jan Hendrik Schön的学术欺诈丑闻。本世纪初的Jan Hendrik Schön已经是纳米电子学领域的超级巨星,直到有人发现他的3篇完全不相关的论文中使用了同一张图。更详细的调查发现,这3篇论文只是冰山一角。他的学术不端行为次数之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包括多达16次的伪造、复制和删除数据等,由此导致的论文撤稿包括8篇Science 和7篇Nature!难怪有不少媒体称呼他为“世界级的大骗子”。

Jan Hendrik Schön。图片来源:贝尔实验室


另一个让人口瞪目呆的例子来自一位名为Pattium Chiranjeevi的印度化学教授,他在2003年至2007年间有70多篇论文涉及剽窃和伪造数据!国内的类似问题也不乏报道,虽然后续的调查行动往往不了了之。


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要专门批判哪位研究者,学术不端是整个学术圈的阴霾。2018年的一项匿名调查中,比利时71%的生物医学研究者承认至少有一次学术不端行为。[2] 2009年的一项综合调查中,有2%的科学家承认有过伪造或修改实验数据的行为,33.7%的科学家承认有过其他有问题的学术行为[1]

图片来源:ChemistryWorld[1]


对于这种现象,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伦理学教授Christophe Copéret解释道:“今天的科学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学术界主要根据他们的论文来评判学术水平和决定资助项目。”科学家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压力山大,“publish or perish”,这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忽略研究成果的“黑暗面”


创造新物质是化学家的重任,兢兢业业的化学家为人类社会贡献了大量有用的物质和材料,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有的时候化学家为某个有益的目标创造新物质,但没想到它会成为灾难。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多氯联苯(PCBs),这种有机物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生产。它不易燃、化学性质稳定、电绝缘性好,广泛应用于印刷电路板等行业。50年后,人们发现多氯联苯太稳定了,在环境中很难降解,会积累在动物和人体内,最要命的是它还有致癌性!


大名鼎鼎的诺贝尔也碰到过这种情况。诺贝尔靠发明炸药致富,最早炸药用在采矿、建筑等行业,但很快就被用于战争。将自己的发明用于杀人显然不是诺贝尔的本意,不过,这世界上也有故意助纣为虐的化学家。德国化学家Fritz Haber因为在开发合成氨工艺中的杰出贡献而获得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所创立的合成氨的“哈伯法”沿用数十年。但在一战中,他担任德军化学武器厂的厂长,负责生产氯气、芥子气等化学武器,可谓臭名昭著。而利用化学知识制造毒品的犯罪行为在世界各地都时有发生,“绝命毒师”层出不穷。

图片来源:Breaking Bad(美剧)


有个冷笑话,为什么搞化学的不容易发财?因为发财的方法都写进刑法里了。所以,化学家在合成某种物质时应当尽量考虑产物及合成技术被滥用的可能性。


几项面临伦理困境的新技术


时下一些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也面临着伦理问题。


随着CRISPR技术风靡生物医学领域,基因编辑成了非常有希望的治疗手段。但对人体进行基因编辑还处于极大的争议中,有不少国家立法禁止这项技术用于人类胚胎。人们为什么对基因编辑显得忧心忡忡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伯曼生物伦理研究所的Alan Regenberg认为这项新技术可以改变人类的遗传物质,这有可能造成人类族群的永久改变。用基因编辑技术去掉胎儿基因中与遗传病有关的突变当然有积极意义,但同样的技术也可以被用于“设计”优秀的新生儿基因,这会不会走向德国纳粹鼓吹的“优生学”的老路?谁都不敢保证。(有兴趣可以看科幻电影《Gattaca》,有裘德洛哦)


太阳能地球工程,是一个听起来非常科幻的项目。科学家观察到火山喷发会向平流层注入大量二氧化硫,然后转化成反射性的硫酸盐气溶胶,减少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球温度。受此启发,科学家们计划将反射性颗粒运送到大气层,或者制造巨大的太空反射镜,减少地表辐射的强度。如果这些项目可以成功,可以认为是一种强力的气候控制系统。这些项目从技术层面讲并非高不可攀,最大的问题是科学家还无法确保人类有能力解决潜在的气候灾难。依照“蝴蝶效应”的理论,挡住一些阳光看起来不要紧,但谁知道会不会带来无法控制的巨大灾难呢?

图片来源自网络


或许,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要更加谨慎一些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实际行动维护化学伦理


今天的政府和化学家都对化学伦理学风险有了一定认识,并纷纷采取行动。不同政府、科学协会、专业团体、大学、公司等都编写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2015年,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编制了140条化学方面的行为守则,后来又逐步完善成“海牙道德准则(The Hague Ethical Guidelines)”,致力于促进和平使用化学,保护环境和维护实验室安全。2016年,美国化学会(ACS)据此制定了“全球化学家道德规范(Global Chemists' Code of Ethics)”[3] 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多国的化学家道德规范,化学家的行为有了参考。


除了制定规范,对化学家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年轻化学家,要让他们的脑子里绷起“道德”这根弦。到目前为止,ACS举办了三场关于“全球化学家道德规范”和相关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已有8000多名化学家受益于这三项培训。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等机构也在持续进行相关研讨会,化学家们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讨论如何避免化学被滥用。

参与化学伦理学培训的科学家。图片来源:Josh Byrd, PNNL


大学是不可忽略的战场,那里培养未来的化学家。传统的化学高等教育很少有专门的伦理培训,可能有一些老师会偶尔提几句,不够系统也不够专业。一些欧洲和美国的大学已经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五年前,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化学系推出了科学、工程和技术伦理课,这是一门选修课,可供任何学生选修。今年,这门课约有50%的学生来自化学系,30%来自其他科学和工程学科,20%来自人文学科。该课程主要探讨科学研究的潜在的副作用或危害。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化学研究的思想是自由的,但化学成果需要合乎人类共同的伦理学规范。只有化学家在心中竖起里正确的伦理观,才能让化学更好得服务人类社会。


参考资料:

1.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feature/ethics-in-chemistry/3008982.article

2.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anonymous-survey-sheds-light-on-research-misconduct/3008610.article

3.https://www.acs.org/content/acs/en/global/international/regional/eventsglobal/global-chemists-code-of-ethics.html


(本文由氘氘斋供稿)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英语语言编辑 翻译加编辑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遥感数据采集
数字地球
开学添书香,满额有好礼
加速出版服务
编辑润色服务全线九折优惠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环境管理资源效率浪费最小化
先进材料生物材料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转化老年科学”.正在征稿
化学工程
wiley你是哪种学术人格
细胞生物学
100+材料学期刊
人工智能新刊
图书出版流程
征集眼内治疗给药新技术
英语语言编辑服务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中科大
华盛顿
上海交大
德国
美国
中山大学
西湖大学
药物所
普渡大学
东方理工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