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微资讯:中科院连续六年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 单次注射长效HIV抗体可预防猴子感染

微资讯:中科院连续六年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 单次注射长效HIV抗体可预防猴子感染

【4月17日】中科院连续六年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日前,自然出版集团更新发布了2018年最新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国科学院再次位列全球首位。根据此前发布的自然指数数据,中科院已连续六年位列该排行榜全球第一。


此次最新的自然指数是基于2017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的统计数据。该排行榜显示,中科院在全球科研机构综合排名中高居榜首,美国哈佛大学、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列二至五位。同时,中科院在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科学三个学科领域继续排名第一,在生命科学领域排名全球第六。


此次共有16家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进入全球总排名前100位,比上一年增加3家。除中科院外,还包括北京大学(12)、清华大学(13)、南京大学(1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4)、中国科学院大学(31)、浙江大学(42)、复旦大学(55)、上海交通大学(58)、南开大学(67)、厦门大学(70)、中科院化学研究所(73)、苏州大学(75)、武汉大学(76)、中山大学(81)、兰州大学(98)。在针对全球高校的排名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19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位列第26位。


2018年最新自然指数(英文)


http://www.cas.cn/yw/201804/t20180417_4642291.shtml


【4月17日】单次注射长效HIV抗体可预防猴子感染


近日,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称,美国科学家团队通过改造两种不同的HIV中和抗体,使得单次注射长效HIV抗体可以预防猴子感染,有效防护时间长达20个星期。这一成果为人类开发间歇性预防性抗体注射剂,从而预防HIV感染铺平了道路。


艾滋病迄今仍是不能治愈和预防的疾病,病原就是HIV,其感染并杀死免疫系统细胞,包括T细胞和巨噬细胞。人类经过30多年的研究,依然没有找到HIV疫苗或疗法。目前对HIV的治疗依赖于每日服药,防治HIV的效率不高。


最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学家马尔科姆•马丁、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著名免疫学家迈克•纽森维戈及其同事报告称:单次注射抗体可以长期预防猴子感染人/猴免疫缺陷嵌合病毒(SHIV)。该注射剂是通过改造两种不同的HIV中和抗体开发出来的,这样改造过的抗体,在血液中的停留时间比未经改造的抗体长2-4倍。皮下注射改造后的抗体可以预防大部分猴子感染SHIV,保护期长达20个星期。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单次注射能够诱导持久的HIV感染防护,在缺乏HIV疫苗的情况下,这为开发抗体用作一年一次或一年两次的暴露前预防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04/17/content_392499.htm?div=-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8-0001-2


【4月17日】武汉大学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启动,直接经费为6500万元


日前,武汉大学获批的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薄膜生长缺陷跨时空尺度原位/实时监测与调控实验装置”项目在汉正式启动。该项目将有助于我国薄膜生长研究走到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国高端装置的水平提升带来跨越式发展。


该项目是2017年度唯一由教育部推荐获批的重大仪器研制项目,也是华中地区高校首个获批的重大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类),项目直接经费为6500万元。项目依托武汉大学,由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教授牵头,合作单位包括中科院半导体所、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


据了解,本项目提出的研制薄膜生长过程跨时空尺度原位/实时测量与调控实验装置,将不仅有助于我国在薄膜生长领域走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也将大大促进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学科交叉发展。


http://www.gs.whu.edu.cn/info/1054/3443.htm


【4月16日】中国学者发现调控水稻高产新机理,有望在种植中减少施加磷肥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揭示了土壤磷肥状况影响水稻叶片直立性的分子机理,为设计培育高产水稻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上部叶片直立的水稻品种能够通过合理密植提高单位面积光合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实现水稻高产。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磷元素,因此土壤磷素肥力不足,易导致水稻叶片直立成“一炷香”状,分蘖减少,最终导致减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的易可可、阮文渊、郭美娜和徐磊等人研究发现,SPX1蛋白、SPX2蛋白与RLI1蛋白形成了一对相互抗结的调控模块。这个调控模块能够响应土壤磷素肥力状况,影响水稻叶枕(叶柄与叶鞘的连接区域)细胞的伸长,调节叶枕大小,最终影响水稻叶片直立性。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成果有助科学家根据不同农业生产的需求,设计出不同株型且对土壤磷素肥力变化敏感或不敏感的水稻品种,最终达到田间生产过程中减少施加磷肥、增强养分利用效率的目标。


研究论文已发表在新一期美国《植物细胞》网络版上。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4/16/c_1122689455.htm

http://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8/04/02/tpc.17.00738


【4月16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西北大学荣誉教授


日前,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和美国文理学院院士Richard R. Schrock做客西北大学“诺奖论坛”第二讲。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向Schrock颁发“西北大学荣誉教授”证书。


Schrock在演讲中形象地将烯烃复分解反应比喻为“化学反应中的交换舞伴”,因对这一反应的浓厚兴趣,他在十余年的时光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出可有效用于换位合成法中的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的科学家,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鼓励师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据悉,西北大学“诺奖论坛”首场于2017年10月举办,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与美国人文与科学院两院院士Michael Levitt来校报告并受聘西北大学荣誉教授。2018年内,将有5位诺奖得主先后来到西北大学,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http://www.shx.chinanews.com/news/2018/0416/67043.html


【4月15日】我国揭示酵母酶的“钻戒”结构,可优化癌症个性化治疗


近日,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酵母酶的“钻戒”结构,有望为癌症的个性化治疗带来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刚教授课题组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实现了对酿酒酵母中该乙酰转移酶结构的高精度描绘,揭示了其组装和调控的机制,并描绘了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界面。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上。


该结构形似“钻戒”。具有“钻戒”结构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反式激活蛋白结合蛋白复合物能促进生物体内多种重要过程,包括转录、DNA损伤修复和信号传导等。


研究发现,在该复合物的组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假激酶”,并不具备激酶活性,但能在复合体中采取类似激活态激酶的构象,与另一组分一起构成了该复合体组装的支架,引导蛋白质的组装。同时,这个假激酶的作用机制表明,同家族其他成员很可能具有独立于激酶活性外的“脚手架”功能。该复合体的组装及其精细调控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相关癌症发生的机制并精准确定标志物。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8-04/15/content_360158.ht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3504-5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香港大学
韩国
深圳大学
清华
北大
西安电子
北化工
新加坡国立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