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微资讯:教育部同意设立西湖大学,从举办研究生教育起步 | 智能手机或加剧全球变暖

微资讯:教育部同意设立西湖大学,从举办研究生教育起步 | 智能手机或加剧全球变暖

【4月2日】教育部同意设立西湖大学,从举办研究生教育起步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同意设立西湖大学的函。函件指出,经研究,同意设立西湖大学,学校标识码为4133014626。函件明确,西湖大学系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为非营利法人,由浙江省统筹管理和指导。学校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公益办学导向。


函件提到,学校定位于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着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从举办研究生教育起步,适时开展本科生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超过5000人。学校要坚持发展有限学科,学科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教育部将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并根据评估检查结果研究其开展本科生教育问题。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4-02/8481410.shtml    


【4月1日】智能手机或加剧全球变暖


据近日报道,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研究人员认为,智能手机等信息通信技术产品是全球变暖的推手之一。相关研究结果刊载于最新一期《清洁生产杂志》。研究项目牵头人卢特菲•贝尔希尔在表示,全球碳排放总量中,信息通信技术的“相对贡献”2007年占1%,2020年可能升至3.5%,2040年可能达14%,达到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一半以上。


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碳排放中,智能手机2010年占比4%,2020年时可能升至11%。就绝对数值看,智能手机201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为17兆吨,2020年可能增至125兆吨。


贝尔希尔说,这种增加不仅源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生产商鼓励消费者每两年更换一部手机,旧手机因而“成为淘汰品,造成额外且不必要的浪费”。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日益依赖智能手机。英国2017年12月调查2000名成年人后发现,这些人人均一天看手机28次,其中三分之一其实不必要。智能手机硬件普及促使软件企业蓬勃发展,为吸引用户而不断开发新应用,同样增加碳排放。


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18-04/01/c_137080415.ht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65261733233X#


【4月1日】中国海龙11000潜水器2000米级海试成功


近日,中国自主研发的“海龙11000”万米级无人潜水器通过2000米级深水试验,潜深2605米。北京时间10时30分,“海龙11000”由正在西太平洋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的“大洋一号”母船入水,加挂浮球后开始下潜,12时15分抵达2000米深度。作业人员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状态检查与功能测试,随后“海龙11000”继续下潜。潜至2605米深度后,“海龙11000”开始回收,于14时15分顺利返回甲板。


“海龙11000”作业监督崔运璐介绍,海试过程中,“海龙11000”运行稳定。科考队将在海况合适时进行“海龙11000”的6000米级海试。“海龙11000”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葛彤团队研制的万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设计最大工作深度为1.1万米。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4/01/c_1122622437.htm


【3月31日】我国首次在东南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


近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科考队已在东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内初步划分出了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富稀土沉积区。


据中国大洋46航次首席科学家石学法介绍,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对东南太平洋约2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深海盆地进行了海洋地质调查和环境综合考察,采集了丰富的沉积物样品、海水样品以及浅地层剖面、多波束地形、水文气象和生物化学资料。科考队员利用相关仪器对所获沉积物样品进行现场测试。结果显示,该区域多站深海黏土中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达到“成矿”条件,表明在东南太平洋海盆局部区域内沉积物具有非常高的稀土成矿潜力。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东南太平洋海域发现大范围富稀土沉积,为在该区域深入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和相关环境研究奠定了基础。据介绍,经过科学家前期研究,我国已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初步划分出了4个富稀土成矿带,提出了全球12个深海稀土资源潜在富集调查区,并对全球海底稀土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估。目前,我国在深海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之列。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3/31/c_1122619990.htm


【3月30日】南京大学“90后”博士入选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近日,经学校推荐、函评及德国专家面试等多轮选拔,南京大学26岁在读博士刘林喜获“第68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门票”,据悉,在中国大陆仅有30名年轻学者有此机会参加大会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见面交流,南京大学每年都有博士生入选其列。


自1951年起,在德国林岛每年都举办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邀请一批世界各国以化学、物理和生物为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批从世界20多个国家挑选出来的优秀博士生和青年科学家。大会主题在化学、物理和生物等领域逐年轮换。截至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已连续举办68届,对世界各国的优秀博士生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2004年开始,中国大陆博士生代表受邀参加大会。


1992年出生的刘林是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代谢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曾以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J. Biol. Chem上发表论文1篇,参与完成国际著名期刊EMBO Mol Med 封面文章1篇、Cell Reports 文章1篇。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8/03-30/8479850.shtml


【3月29日】超级细菌MRSA有了“克星”,有望促进开发新型抗生素


近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微生物学论文称,美国科学家发现一类新型抗生素,可以在小鼠模型中杀死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超级细菌MRSA对传统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而这项研究有望促进开发有效且临床适用的新型抗生素。


据悉,美国布朗大学科学家埃莱夫塞里奥斯•麦隆纳基斯及其同事鉴定出两种合成类维甲酸化合物,它们可以杀死实验中正在生长的MRSA细胞和MRSA持留菌。其中一种可以有效治疗慢性MRSA感染小鼠模型。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化合物是维生素A的类似物,毒性较低,通过破坏细菌膜发挥作用。它们与常见的庆大霉素协同作用,团队认为细菌不太可能对它们产生抗性。


目前,研究人员已描述了超过4000种天然及合成类维甲酸,有可能从中找到更多的抗生素候选药物。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对这两种化合物进行开发,以提高它们的安全性,使其走近临床试验。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03/29/content_391451.htm?div=-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6157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英语语言编辑 翻译加编辑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遥感数据采集
数字地球
开学添书香,满额有好礼
加速出版服务
编辑润色服务全线九折优惠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环境管理资源效率浪费最小化
先进材料生物材料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转化老年科学”.正在征稿
化学工程
wiley你是哪种学术人格
细胞生物学
100+材料学期刊
人工智能新刊
图书出版流程
征集眼内治疗给药新技术
英语语言编辑服务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中科大
华盛顿
上海交大
德国
美国
中山大学
西湖大学
药物所
普渡大学
东方理工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