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林平

个人简介

1958年12月出生于湖南平江。1978年3月进入湘潭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毕业并获得哲学学士。1984年进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读研究生班,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3月至2012年4月工作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2002年1月至4月在香港中文大学访问,2002年12月至2003年8月在法国里昂第三大学访问。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领导哲学》(译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巨人集团兴衰报告》(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关系、社会资本和社会转型——深圳“平江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劳动权益:珠三角农民工状况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权益、关系与制度——十年(2001—2011)劳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农民工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论著: 刘林平、万向东、张龙跃译,克里斯托弗霍金森著,《领导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刘林平,《巨人集团兴衰报告》,花城出版社,1999年4月 刘林平,《关系、社会资本和社会转型——深圳“平江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刘林平、万向东等,《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刘林平,《劳动权益:珠三角农民工状况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刘林平,《权益、关系与制度——十年(2001-2011)劳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 刘林平,《农民工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组织社会学和劳工问题研究,对中国的私营企业、深圳的移民群体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外来工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刘林平,《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112-124页,200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刘林平、郭志坚,《企业性质、政府缺位、集体协商和外来女工的权益保障》,《社会学研究》,第6期,64-75页,2004 刘林平,《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反思和测量途径》,《社会学研究》,第2期,204-216页,2006 刘林平,《农民工工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企业制度还是社会环境?》,《社会学研究》,第6期,114-137页,2007(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张春泥、刘林平,《网络的差异性和求职效果—农民工利用关系求职的效果》,《社会学研究》,138-162页,2008 Liu Linping、Zhang Chunni,Wages for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determining factor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29(3):104-120 Liu Linping,Behavioral Convergence and Destigmatization : A Study on the ‘Legitimization’ of Prostitution,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pring 2009/VOL.41,NO.3 刘林平、雍昕、舒玢玢,《劳动权益的地区差异——基于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外来工的问卷调查》,《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107-123页,201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5期转摘46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刘林平,《劳动权益与精神健康——基于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外来工的问卷调查》,《社会学研究》,第4期,164-184页,2011 刘林平、范长煜、王娅,《被访者驱动抽样在农民工调查中的应用:实践与评估》,《社会学研究》,第2期,201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1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刘林平、万向东,王翊,《二元性、半合法性、松散性和农民工问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63-125页,2005 刘林平、万向东、张永宏,《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民工荒”问题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200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万向东、刘林平、张永宏,《工资福利、权益保障与外部环境》,《管理世界》,第6期,37-45页,2006 刘林平,《交往与态度:城市居民眼中的农民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83-210页,2008 刘林平、张春泥、陈小娟,《农民的效益观与农民工的行动逻辑——对农民工超时加班的意愿与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48-58页,2010 刘林平,陈小娟,《制度合法性压力与劳动合同签订—对珠三角农民工劳动合同的定量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51-160页,2010(《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7期转摘3800字)。 刘林平、郑广怀、孙中伟,《劳资矛盾的转化与升级——对潮州古巷事件与增城新塘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第6期,2011 刘林平、崔凤国,《转型社会的劳资关系:特征与走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51-161页,201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0期转摘3800字,人大报刊复印《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刘林平、万向东、孙中伟,《珠江三角洲企业劳动体制类型:专制、霸权或其他》,《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第2期,2013 刘林平、王茁,《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2013 刘林平,《反事实、控制变量和文本——对定性研究的反思》,《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1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14年第5期全文转载)。 刘林平、范长煜、朱艳婷,《住房的羁绊——农民工入户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5期,2015 刘林平、蒋和超、李潇晓、赵丽芬,《重新检验推拉理论:来自夜间灯光数据的证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16 刘林平、唐斌斌、蒋和超,《大数据有“原罪”吗?》,《新视野》第4期,2016 刘林平、蒋和超、李潇晓,《规律与因果: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冲击之反思——以社会学为例》,《社会科学》,第9期,201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期转摘3600字)。 刘林平、王晓莹,《落脚城市:中产阶级孵化器还是经济捕蝇纸》,《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第1期,2017 刘林平、毕先进、刘昱君,《农民工为什么沉默?——对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问卷缺失值的分析》,《社会科学》,第4期,2017(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17年第7期全文转载)。 刘林平、雍昕、唐斌斌,《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以积分制为例》,《新视野》,第6期,2017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