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威

个人简介

刘威,1985年4月出生于湖北仙桃,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社会学教研室主任。 学术履历 2012-06-01,毕业于吉林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 2011-02-01至2011-07-31,在台湾大学社会学系访学交流; 2012-07-01,留校任教; 2013-12-31至2019-12-3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2015-09-30,晋升为副教授; 2019-09-30,破格晋升为教授; 荣誉称号 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阶段”(2019) 吉林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2019) 吉林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2019) 吉林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2018) 中央财政支持吉林省慈善总会困境儿童帮扶示范项目社会工作指导专家(2018) 中央财政支持吉林省慈善总会农村贫困老年人帮扶示范项目社会工作指导专家(2017) 吉林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2017) 中国慈善联合会“敦和·竹林计划”成果奖励二等奖(2016) 吉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2016) 南风窗“调研中国”项目指导教师(2015) 吉林大学研究生“行摄台湾”社会调研活动指导教师(2017、2016、2014) 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2014) 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3) 日本笹川良一奖学金(2013) 美国“百人会”英才奖(2012) 《中国研究生》2011年第2期“封面人物”,成为第一位荣登该杂志封面的吉大学子(2011) 宝钢优秀学生奖(2011)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的全国“博士生学术新人奖”(2010) 被直接列入“吉林大学博士生杰出人才培育资助计划”(2010) 费孝通奖学金(2008)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吉林省特等奖(2007)

研究领域

城市基层治理、慈善公益转型、社会工作本土实践。

主持科研项目 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吉林执行项目(2019) 吉林大学学术骨干支持计划“新时代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协同机制研究”(2019) 吉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机制研究”(2019) 吉林大学劳动关系专项研究课题“情感劳动、甘愿控制与劳动关系新形态”(2018)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2018) 吉林大学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后危机时代官办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评价机制和重建路径研究”(201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信力危机背景下官办慈善组织的社会认同重构研究”(201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物业权利冲突与干预机制研究”(2014)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商品房社区的权利冲突与管理创新研究”(2013) 中央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博士种子基金项目“城市商品房住宅社区的权利冲突与秩序营造研究”(2012)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一)城市社区中的国家与社会 1.专著:《制造边界:业主行动与秩序缤纷的社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月; 2.《从“发现社会”到“找回国家”——商品房业主维权研究范式的局限、反思与转变》,孙壮志主编:《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 3.《从维权行动到秩序建构:后业主维权时期小区秩序的恢复与重建》,《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期; 4.《从“去单位化”到“去社区化”——城市基层社会再整合的“结”与“解”》,《学术论坛》2011年第6期; 5.《“朝向底层”与“深度在场”——转型社会的社会学立场及其底层关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6.《“行动者”的缺席抑或复归——街区邻里政治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方法论自觉》,《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街区邻里政治的动员路径与二重维度——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的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全文收录; 8.《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0期论点摘编; 被《山西日报》(2008-07-21)C1版论点摘编; 被《鹰潭日报》(2008-06-10)A3版“论苑”论点摘编; 9.《转型时期城市基层社区社会资本的重建》,《东南学术》2006年第5期; 10.《城市基层社区社会资本:伦理型塑与转型重建》,《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6期论点摘编; 11.《制度变迁与社区公共物品生产——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5期; (二)慈善、公益与社会培力 1.《“道德人假定”与中国式公益问责的泛道德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2期全文转载 2.《东亚社会发展新趋向及研究界限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9期; 3.《从分立实践到嵌合共生——中国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理想关系模式建构》,《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11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9年第2期全文转载 4.《网络求助中的失范行为与精准治理》,《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10期; 5.《弱关系的力量—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视域中的志愿服务行动》,《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9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6.《超越官与民:慈善事业转型与组织生态重构》,《中州学刊》2015年第9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7.《“好人好事”与中国人的慈善观》,《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8期; 8.《重新为慈善正名——写在<人民日报>社论“为慈善正名”发表二十周年之际》,《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9.《冲突与和解——中国慈善事业转型的历史文化逻辑》,《学术论坛》2014年第2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 10.《解开中国慈善的道德枷锁——从“恻隐之心”到“公共责任”的价值跃迁》,《中州学刊》2013年第10期; 11.《回归国家责任——公益慈善之资源动员及群众参与的新传统》,《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11年第1期部分转载; 12.《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东南学术》2010年第4期; 13.《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模式”——慈善救助之文化逻辑、经验局限与发展走向》,《福建论坛》2010年第2期; 14.《反思与前瞻——中国社会慈善救助发展六十年》,《学术论坛》2009年第12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文摘》2010年第2期转载; 入选《吉林大学第二届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15.《发展慈善事业不能迷信“公民社会”》,《中国社会报》2010年12月10日; 16.《以制度创新突破慈善“发展瓶颈”》,《中国社会报》2010年9月10日; 17.《构建中国慈善发展模式的三个结合点》,《中国社会报》2010年7月30日; 18.《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公民精神的培育》,《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 被《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第6期部分转载; 被《羊城晚报》(2009-06-14)A08版“学界观澜之诸子百家”论点摘编; 获得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三)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 1.《服刑女犯未成年子女家庭支持缺失与内外整合性替代》,《学术交流》 2018年第10期; 2.《“一个中心”与“三种主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再出发》,《中州学刊》2011年第3期; 3.《“和而不同”: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分殊与经验会通》,《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 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

学术兼职

中国社会学会东亚社会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理论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