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孟钟捷

个人简介

历史学系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院长 教育经历 1996-200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历史学学士、硕博连读 2004-2005年,作为国家访问学者,在德国不来梅历史学系访学 工作经历 2006年留校工作,先后担任讲师(2006)、副教授(2008)、教授(2013);担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2011-2014)、系主任助理(2011-2014)、副系主任(2014-2017)、系主任(2017-2021),教务处处长(2019-2023),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院长(2020至今),招生办主任(2021-2023),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2023至今),校党委副书记(2023至今) 荣誉及奖励 2007年12月,博士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 2009年12月,申银万国奖 2011年7月,上海市社联征文一等奖 2015年1月,《德国简史》入选上海市优秀教材奖。 2015年1月,领衔的《世界文化史十五讲》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 2015年11月,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6年11月,上海市社科新人 2017年4月,《德国天才》入选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2018年10月,《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6-2017)学科学术奖著作二等奖 2018年10月,《魏玛德国“历史传记之争”及其史学启示》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6-2017)学科学术奖论文二等奖 2019年10月:入选国家级青年项目; 2020年6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21年7月,机关党工委优秀党员 2021年11月,上海市优秀社会科学学会工作者(上海市社联)

研究领域

20世纪世界史、德国现当代社会史、国际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管理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著作 专著:《德国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发生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专著:《寻找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专著:《德国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19年版; 专著:《地图上的德国史》(第一作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4、2016年版; 专著:《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专著:《看地图一次一次读懂德国史》,新文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9年版; 专著:《魏玛德国的社会政策研究》(第一作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主编(第一):《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主编(第一):《进馆有益:跟我去看博物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主编(第二):《全球思想史论丛(第1辑):概念的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主编(第一):《大夏世界史研究(德国工作站文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年版; 大学教材:《世界当代史,1945-2000》(第3版,负责修订一半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译著:《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德语),上海:三联书店2007、2012年版; 译著:《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德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译著:《非自由主义的失败:论德国的政治文化》(英语),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译著:《德国天才》(英语,第二译者),第1、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译著:《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德语),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年版; 译著:《德意志史》(德语,第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022年版; 译著:《书写民族:一种全球视角》(英语),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校译:《战争的战争(1618-1648):欧洲的国家建构与和平追求》(马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论文(按年代) 《公众史学争议:“谁有权书写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12日; 《魏玛德国的公众史学争议》,《文汇报》2014年3月31日; 《战败国如何“正常化”:来自德国的经验》。《文汇报》2014年5月13日; 《国家记忆与公众史学》,《解放日报》2014年7月9日; 《现代社会运动的源泉——评霍布斯鲍姆<原始的叛乱>》,《文汇报》2014年9月22日 《德国巴伐利亚之旅:辛亏爱因斯坦离开了》,2014年8月17日澎湃网 《评夏德明<全球视角下的全球史:在一个建立联系的世界中之理论与方法>》,载《全球史评论》第6辑,2014年,第374-381页。 《<比较:全球史与比较社会研究期刊>介绍》,载《全球史评论》第7辑,2014年 《试析魏玛德国失业保险体制的建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第72-82页。 《从德国范式看公众史学争议的起因、进程与影响》,载《江海学刊》2014年第2期,第157-164页。 《德国的公众史学》,载《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3期,第52-55页。 《在现代性中的焦虑与抗拒》,载《文汇报》2014年7月28日,第11版。 《德国历史中的“国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第25-27页。 《国家演进史中的治理结构重建——德国“独特道路论”再思考》,载《学术前沿》2014年5月上,第4-15页;后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4年第8期,第61-68页。 《一位“入戏的观察者”:德裔美国史学家弗里茨·斯特恩》,载《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第122-126页。 《施虐者的“受害人情结”及其出路——写在二战胜利79周年之际》,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第8页。 《新世纪以来德国历史学研究趋向刍议》,载《国际史学研究论丛》,第1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第202-212页;后经修改发表在《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2期,第87-93页; 《统一后德国的身份认同与大屠杀历史争议——1996年的“戈德哈根之争”》,载《世界历史》2015年第1期,第55-68页; 《公共历史教育和德国的战争罪责观——以1990年代末“武装部队罪行展览之争”为中心的考察》,,载《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2期,第52-56页; 《德国如何建构二战记忆》,《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29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冲突、呈现及其意义》,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6期(总365期)。第16-17页;后经修改发表于《现代教育》2015年第333-334期,第10-12页; 《新世纪以来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当代中国形象》,载《南国学术》2015年第3期,第152-163页; 《国家博物馆与全球史教育》,载《读书》2015年第9期,第169-175页; 《中国大学公众史学培养方案刍议——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为参照》,载《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4期,第40-44页; 《德国大屠杀纪念日刍议》,载《江海学刊》2015年第4期,第153-160页;后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5期,第130-131页; 《公共历史文化中的“克服历史”之争——近来德国公众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55-60页; 《战争索赔与世界和平》,载《书城》2015年第11期,第91-93页; 《关于二战,更多真相让“受害国”难堪》,《东方早报》2015年2月7日 《奥斯维辛集中营:被遗忘与被改写的历史》,2015年1月29日澎湃网 《德国如何建构二战记忆》,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29日;后转载于《决策与信息》2015年第5期,第27-29页; 访谈《关于二战,更多真相让受害者难堪》,载《东方早报》2015年2月7日。 《战败国如何看待它的“历史负担”》,载《文汇报·文汇学人》2015年3月27日第14版; 《回望德国“清算历史”的过程》,载《北京日报》2015年3月30日; 《历史上的“茜茜公主”》,载《文汇报》2015年6月19日第16版; 《德国教科书中的二战:中国战场被遗忘,日本是核弹受害者》,载澎湃《私家历史》2015年5月13日; 《从“德国之欧洲”转向“欧洲之德国”》,载《学习时报》2015年6月22日; 《克服历史与德国二战反省的艰难历程》,载《文汇报》2015年9月2日; 《德国二战史观是如何形成的》,载《解放日报》2015年8月11日》; 《二战后德国何以成为“正常国家”?》,载《新民晚报》第619期,2015年9月3日第30版; Meng Zhongjie: Popul?re Geschichtsmagazine in China. Die Entwicklung am Beispiel des Magazins NATIONAL HISTORY,in: Susanne Popp/Jutta Schumann/Fabio Crivellari/Michael Wobring/Claudius Springkart (Hrsg.),Popul?re Geschichtsmagazine in internationaler Perspektive. Interdisziplin?re Zugriffe und ausgew?hlte Fallbeispiele,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16, S. 537-552. 《公众史学学科化的坚实一步》,载《文汇报》2016年4月29日第12版。 《什么是“Reich”?——从魏玛初期的国名之争看德国人的帝国观念》,载《历史教学问题》2017年第1期; 《后真相与历史书写》,载《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4期; 《魏玛德国“历史传记之争”及其史学启示》,载《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第162-179页。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7年第9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与历史教育的未来》,载《历史教学》2018年第1期。 《公共阐释理论视域下的公共历史文化机制建设》,载《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 《魏玛德国的家庭政策——以“堕胎禁令”的改革与争议为中心的探讨》,载《世界历史》2018年第1期。 《德意志民族财富的聚集地——日耳曼民族博物馆》,载《光明日报》2018年5月21日第14版。 《论魏玛德国大联合政府(1928-1930)的终结》,载《经济社会史评论》2018年第4期。 《关于“西方史学史”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载《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 《概念创造与历史阐释的公共性塑造》,载《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年第1期; 《回忆与展望:我眼中的<江海学刊>》,载《江海学刊》2019年第3期; 《从“德累斯顿大轰炸之争”谈二战记忆的真实性问题》,载《世界历史》2019年第6期。 《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第二作者,与沈辰成合作),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概念史与国际关系史书写》,载《史学集刊》2020年第4期。 《魏玛共和国的11月9日:“国家庆祝日”缺失的历史包袱》,载《历史研究》2020年第3期; 《公众历史教育的当前挑战与机制建设》,载《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9期; 《在“四史”学习中培育青少年“四史”意识》,载《现代教学》2020年第11期。 《试论当代德国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之争”》,载《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夏季号。【此文乃修改《世界历史》上的文章,此前为压缩版】 《“述往事,思来者”——追念王斯德老师》,载《外国问题研究》2021年第1期。 《史料之真,展现党史之厚重》,载《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1日;后被《人民网》党史学习教育官网转载。 《历史学是一门集研究、教育与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孟钟捷教授访谈录》,载《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2年第1期第47-53页。 《当代科学视域中的史学叙事“非虚构性”问题:争议、新解与实践》,载《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3期,第80-84页;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8期转载,第80-82页。 《四种思维共促卓越力——华东师范大学思维教育实践》,载《教育家》2022年第35期,第19-21页【职务行为】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世界历史知识生产——“边缘地带”视角下的常态与变革》,载《探索与争鸣》2022年第8期,第20-23页。后被《历史学文摘》2023年第1期转载,第87-88页。 《大变局下历史阐释的公共性塑造——以科泽勒克的“鞍型期”理论为范例》,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31日第2版。 《以思维教育为导向——华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第一作者),载《通识教育评论》2022年第2期,第157-169页【职务行为】 《历史阐释公共性塑造的三种路径:以科泽勒克“鞍型期”理论为范例的讨论》,载《史林》2022年第6期,第168-176页。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4期全文转载,第71-73页;又被《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6期转载,第39-41页。 《重估魏玛遗产的一次真挚努力》(书评《魏玛德国:希望与悲剧》,载《中华读书报》2023年3月29日第10版。 《德国现代化的历史道路》,载《历史研究》2023年第2期,第30-42页。

学术兼职

国际历史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12至今) 中国德国史学会副会长(2023至今) 上海世界史学会秘书长(2022至今)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2021至今)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