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高德胜

个人简介

1969年2月生,河南信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执行主编;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学术委员副理事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主要从事道德教育、德育课程与教材、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研究。先后出版有广泛学术影响《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生活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时代精神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合著)、《生活德育再论》等专著8部。在《教育研究》、《Th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摘要转载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0余篇,是2016年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参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国家课程课程标准的研发与修订;主编的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在全国较大范围内选用,影响广泛;受教育部委托,担任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小学)教材执行主编。论著先后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8年度)、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指导博士生获得2014年度和2016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主要经历 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出站 2008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破格晋升教授,2009年获聘博士生导师资格 2014年到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校区访学一年 2011-2016年担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人才称号与获奖 获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 入选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著作与研究曾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江苏省第五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所指导的博士生获得2014年度和2016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研究领域

德育学 课程与教学的伦理维度 德育课程 教育基本理论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高德胜.“道德的勇敢”与道德勇气——兼论道德勇气的培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1):1-10. 刘小柳,高德胜.风的隐喻:苏格拉底式思考及其教化意蕴[J].现代大学教育,2020(01):19-25+110. 高德胜.对杜威道德教育“根本问题”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20,41(01):16-29. 高德胜.教育如何回应图像时代的要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20-26. 高德胜.表现的学校与教育的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6):16-26. 高德胜.习惯与习惯培养的再思考[J].教育学报,2019,15(03):17-27. 刘小柳,高德胜.论柯尔伯格对杜威道德想象力思想的悬置[J].教育科学,2019,35(03):1-6. 高德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叙事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6):11-20. 高德胜.“文化母乳”:基础教育教材的功能定位[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4):92-104. 高德胜.感恩教育:从直觉到自觉[J].中国教育学刊,2019(03):89-96+102. 高德胜.学校中的道德领导[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4):1-10.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群体课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1):1-10. 高德胜.论标准化对教育公平的伤害[J].教育科学研究,2019(02):5-12. 高德胜.道德想象力与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19,40(01):9-20. 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49-55. 高德胜.道德伪善的教育学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1):28-43. 安冬,高德胜.学校中的旁观者与道德教育——论冷漠旁观者对教育的冲击[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76-80. 高德胜.“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8):11-20. 安冬,高德胜.教育如何应对电子媒介对道德意识的消解——基于对远距离旁观者的剖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04):119-124. 高德胜.论教育对道德恶的抵抗[J].教育学报,2018,14(02):55-64. 高德胜,安冬.“关心你自己”:不能失落的教育之“本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2):7-14. 高德胜.“核心素养”的隐喻分析:意义与局限[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6):31-39. 高德胜.羞耻教育:可为与不可为[J].教育研究,2018,39(03):35-45. 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1-8. 高德胜.直言:在表扬与批评之间[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2):6-15. 高德胜.叙事伦理学与生活事件:解决德育教材困境的尝试[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8):56-66. 高德胜.教育与痛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2):1-11. 生活德育:境遇、主题和未来,《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 幸福-道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 “解放”的剥夺——论教育如何面对个体人的膨胀与公共人的衰落,《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 为生活德育论辩护,《教育研究》,2010(9) 学校教育与恐惧制造,《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论爱与教育爱,《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 Gender justice and school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09(2). 超越群体的自私——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的新课题,《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1)。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8(6)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8(10)全摘要转载。 “电视的教育哲学”——论电子媒介对现代学校教育理念的冲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6)全文转载。 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论网络世界中的身体、道德和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 电子媒介与旁观者的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走向生命和谐——析道德教育中生命与道德的摩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6期) 论空间的德育意蕴,《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 生命?休闲?教育——兼论教育对休闲的排斥,《高等教育研究》,2006(5),《新华文摘》2006(17)全文转载。 女性主义伦理学视野下道德教育的性别和谐,《教育研究》2006(11)。 日常生活、遭遇和意外与道德学习,《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期) 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新华文摘》2004(18)全文转载。 New direction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ese primary schools, Th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4(4)(ssci)。 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兼论教育与人的放逐和“归家”,《高等教育研究》,2013(2) 论道德作为现代教育之代价,《高等教育研究》,2013(10)。 坚持-明确-完善-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的四个“关键词”,《课程-教材-教法》,2012(3) 人的尊严与教育的尊严,《高等教育研究》2012(2) 论教育的行动性,《高等教育研究》,2012(8) 论现代教育的“幸福追求”,《高等教育研究》2011(8) 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德育,《中国教育报》2011-7-8(8)4000字 在反对声中发现教育的契机《中国教育报》第7版,2010-11-123500字 节俭··人性·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0(1)。 找回失落的人性——论环境教育的转向,《高等教育研究》,2008(2) “不对称性”的消逝——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危机,《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课程·教材·教法》,2006(6). 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对美国学校德育的塑造,《比较教育研究》,2003(5) 人格教育在美国的回潮. 比较教育研究, 2002(6) 美国社会研究课程述评. 课程.教材.教法, 1999 (12) 政治冷漠与教育的谋生化,《探索与争鸣》,2013(5) 文明的勇敢与教育的勇气,《全球教育展望》,2012(1) 人权教育与道德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11(2) 公众及其培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 对话与灌输:道德教育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10(3)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教育学报》,2009(3)(CSSCI) 奖励的本质与滥用的后果,《教育科学研究》,2009(6)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9(10)全文转载。 论大学德性的遗失,《全球教育展望》,2009(12),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0(4)全文转载。 性别公正与学校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7(9).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8(2)。 危机四伏的家庭及其教育功能的萎缩,《全球教育展望》,2008(10)。 学校时间观念的反思与批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论道德教育的城市遭遇,《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新华文摘》2007(12)目录索引。 析道德教育中的僭越现象——由不准女生留长发引发的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7(7)。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7(7)全文转载。 道德学校德育的范式转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7) 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论问题辨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核心) 过“有道德的生活”——道德教育的范式创新,《现代教育论丛》,04(4)。(核心) 终身德育引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核心) 生活德育简论.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03): 1-6

学术兼职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成员 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统编教材执行主编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