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连红

个人简介

张连红,男,1966年11月生。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目前在研主要项目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主持人):《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项目号:15ZDB04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近代民众运动全史(1919—1949)》(19ZDA211)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社科抗日战争专项工程《南京大屠杀档案文献和研究成果数据库》(19KZD003)子课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文献与研究》负责人。 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志·社会志》(项目号:16KZD021)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难民所研究》(项目号:16KZD016)子课题负责人。 荣誉称号和获奖 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三等奖) 江苏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江苏省中青年领军人才(333工程培养人选第二层次) 《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年11月),2018年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普及读物奖(全国20项)。 《南京大屠杀全史》(张宪文、张连红、王卫星),2015年12月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4年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南京大屠杀研究:历史与言说》(张连红、孙宅巍),获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一等奖,2015年10月。 《解放还是侵略?——评〈大东亚战争的总结〉》(王云骏、张连红),2014年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册(张宪文、张生、张连红等),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魏特琳日记》(张连红等译),2001年获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研究领域

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著作类(含合著) 张连红、吴先斌、张定胜主编:《南京保卫战老兵口述史》,南京出版社2020年5月。 Hua-Ling Hu, Zhang Lian-Hong; The Undaunted Women of Nanking: The Wartime Diaries of Minnie Vautrin and Tsen Shui-fang, (paperback),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2019.05 张连红主编:《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兵口述史》(上、中、下),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 Zhang Xianwen, Zhang Lianhong, Wang Weixing:A HISTORY OF THE NANJING MASSACRE,Gale, a Cengage Company,2018.08. 张连红、刘燕军:《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年11月。 张连红:《明妮·魏特琳》(《南京不会忘记》丛书),南京出版社2016年12月。 陈谦平、张连红、张生著:《中国正面战场》,华夏出版社2015年1月。 张连红、孙宅巍:《南京大屠杀研究:历史与言说》(上、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张宪文、张连红、王卫星:《南京大屠杀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张连红、严海建:《民国财经巨擘百人传》,南京出版社2013年10月。 张宪文、张连红、王卫星等:《南京大屠杀全史》(上、中、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张连红、陈谦平编:《德国使领馆文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张连红等编:《幸存者调查口述》(五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007年。 张连红编:《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张连红、经盛鸿、陈虹等著:《创伤的记忆——南京大屠杀与战时中国社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张连红主编:《金陵女子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张连红主编:《日侵时期新马华人受害调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张连红等译:《魏特琳日记》(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连红:《整合与互动: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1927-1937)》,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主要论文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定谳轨迹——以国民政府战后调查与法庭审理为中心》,载黄自进主编:《迈向和解之路——中日战争的再检讨》(上、下册),台北稻香出版社印行,第87—113页,ISBN 978-986-97118-6-9,2019年6月。 张连红:《南京英雄:南京大屠杀期间奥地利机械师鲁佩特.哈茨》,《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第1期,全文15000余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8年第7期转载。Zhang Lianhong, A Hero of Nanjing: Austrian Mechanic Rupert R. Hatz during the Nanjing Massacre. Journal of Nanjing Massacre Studies, 2019,VOL1, NO1,27-45. 张连红:《基督的力量:南京大屠杀期间难民的宗教生活》,收入黄自进、潘光哲主编:《中日战争和东亚变局》(上、下册),由稻香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张连红:《英国档案中的南京大屠杀新史料》,《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8年第3期。 The Nanjing Massacre and the traumatic memory of Nanjing residents,Zhang Lianhong,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2017, VOL. 50, NO. 4, 258–265。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期间难民的宗教生活》(日文),[日]波多野澄雄、久保亨、中村元哉编:《日中终战与战后亚洲的展望》,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 王卫星、马振犊、张连红等:《跨学科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战争创伤的社会心理治疗》(笔谈),《日本侵华史研究》2017年第2期。 张连红:《抗战老兵口述调查与抗战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2期。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塑造》,《国史研究通讯》(第十期),2016年6月。 张连红:《侵华日军暴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15年第4期。 张连红:《战时国民政府对日军罪行的调查——以“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为中心》,《江海学刊》2015年第2期。 张连红:《饶家驹与南京安全区的设立》,《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该文收录苏智良主编《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张连红:《人道主义与民族主义:南京保卫战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中国现代史》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慰安妇”制度:西方传教士的记录与批判》(军史三人谈:史实与论争:不同视域里的南京大屠杀),《军事历史》2014年第6期。 张连红:《“南京记忆”:中日和解的种子》(中、日文),村本邦子主编:《开发以中日战后世代为对象的新型东亚历史与和平的教育方案》,立命馆大学人类科学研究所出版,2014年3月。 张连红、张朔人:《战时江南水泥厂的命运与汪政权的角色》,《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1期。 胡伟、张连红:《试论张学良的西北开发观及其时代意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张连红:《南京保卫战中的国军形象》,《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2期。笔谈主题:《国民政府的国防建设与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 张连红:《学术对话: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的南京大屠杀》(日文),《立命馆经济学》第61卷第3号(2012年9月)。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读后》,《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4期。 张连红:《记忆南京:从负面遗产到共有财富》(中、英、日),载[日]村本邦子编:《共同对人类援助模式研究·3·——历史创伤与世代关连、和解与修复的探索》,立命馆大学人间科学研究所2012年2月出版。 张连红:《中日历史认识与中日和平》(中、日文),村本邦子主编:《人类科学与和平教育:以心理体验为基础的历史演进与和平教育为视角》。立命馆大学人类科学研究所2012年10月版。 张连红:《如何记忆南京大屠杀——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的学术对话》,《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4期。《中国现代史》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南京大屠杀史研究》2011年第2期转摘。 张连红:《蒋介石与战后南京大屠杀案的调查》,《亚洲研究》(63),2011年9月1日,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出版。收入陈红民主编:《中外学者论蒋介石: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与东亚和平——以医治战争创伤为中心的讨论》(韩文),刊载于《东北亚的历史叙述与和平:社会·国家·世界》,东北亚历史财团编辑出版,2011年9月版。第95—106页。ISBN 978-89-6187-244-7 张连红:《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案的社会调查(1945-1947)》,《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张连红:《上帝的力量——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西方传教士》(韩文),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长老会神学大学校基督教思想与文化研究院编:《宗教文化与东亚社会》,韩国长老会神学大学校出版部2010年。ISBN978-89-7369-255-2 张连红:《历史创伤的治疗:中日关系无法跨越的课题》(中、英、日文),村本邦子编:《探索战争遗留下的心理创伤的世代间关联及其和解修复的可能性》,立命馆大学人间科学研究所2010年1月。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范式:从求证到求实》(笔谈“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 张连红:《如何克服负面的遗产——中国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现状与课题》(日文),《世界》2008年第1期。張连紅:《負の遺産を克服するために———中国における南京事件研究の到達と課題》,『世界』2008年1月号。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与日中关系》(日文),《中归联》(季刊)2008年(冬)43号。 张连红:《中日两国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现代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遇难人口的构成:以南京市常住人口为中心》,《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与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民国档案》2007年第4期。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张连红:《评〈澄清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思考〉》,《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 张连红:《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张连红,《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4期。 张连红:《华东地区日伪关系实像——张生等著〈日伪关系研究〉读后》,《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1期。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的人口变化》,《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市民的创伤记忆》,《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张连红:《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新思维论”质疑》,《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之前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4期。 张连红:《侵华日军南京1644部队与731部队之关系》,《民国档案》2002年第4期。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张连红:《在南京的日日夜夜》,《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4期。 张连红、李广廉:《南京下关区侵华日军慰安所调查报告》,《南京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收入苏智良主编:《滔天罪孽:二战时期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学林出版社2000年。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市民的社会心理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收入日本国际市民研讨会报告集编辑委员会:《战争犯罪与战争补偿国际市民研讨会论文报告集》,日本2000年3月。 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铁证:读章开沅编译〈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1期。 张连红:《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实施与各省地方政府的反应》,《民国档案》2000年第2期。 张连红:《近几年来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综述》(与许书宏合作),《江海学刊》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2期。 Zhang Lianhong,THE NANJING MASSACRE:THE SOCIO-PSYCHOLOGICAL EFFECTS. East Asia Volume:18,No3.2001 张连红:《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收结结构》,《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 张连红:《南京国民政府的裁厘与各省地方政府的反应》,《民国研究》(1999年)第5辑。 张连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的划分与实施》,《江海学刊》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0年第3期。 张连红、赵兴胜:《近年来大陆抗战史研究热点综述》(与赵兴胜合作),《民国研究》(1998年)第4辑。 张连红:《从联邦到均权:孙中山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探索》,《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8年6期。 张连红:《试论南京国民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江海学刊》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7年第10期。 张连红:《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机制初探》,《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张连红:《民国时期中央经济机构演变述略》,《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7年第3期。 张连红:《试论国民政府战时外交体制中的制约机制》,《民国研究》(1996年)第2辑。 张连红:《冯玉祥研究的回顾与评估》,《南京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5年第3期。 张连红:《孙中山争取冯玉祥加入国民革命的内幕》,《民国春秋》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5年第5期。 张连红:《大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孙中山》,《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张连红:《略论冯玉祥的经济思想》,《学术界》1993年第5期。 张连红、胡晓丁:《松井石根与“南京大屠杀”》,《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3年第9期。 张连红、张生:《近十年来香港中华民国史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2年第7期。 张连红:《1942年蒋介石访问印度》,《民国春秋》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2年5期。 张连红:《港台及海外对冯玉祥的研究》,《安徽史学》1992年第1期。

学术兼职

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 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会长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 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南京中华民国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编委 《民国研究》编委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编委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