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静

个人简介

张静,河南鄢陵人。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199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于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校执教至今。2005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学者、2012-201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曾荣获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掬水月在手》学术顾问及联合制片人。书香天津全民阅读推广人。南开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一等奖第一名。 【科研项目】 1.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资助项目“唐代‘以文取士’制度的当代思考”,主持人,结项; 2.天津市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词学评点史研究”,主持人,结项;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吟诵传统”,主持人,结项; 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子课题主持,结项; 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吟诵传统与当代语文教育”,主持人,结项; 6.国家汉办基地项目“中华诗词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参与成员,结项; 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参与人,结项; 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跨文化视域下的叶嘉莹诗学研究”,主持人,结项; 9.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课题“传统吟诵与古代文人生存状态研究”,主持人,结项; 10.天津市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吟诵传统与语文教育”,主持人,在研; 1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女性文学大系》(先秦至今)及女性文学史研究”,子课题主持,在研; 1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子课题主持,在研。 13.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华诗教当代传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人,在研。

研究领域

唐宋文学、词与词学、评点文学、诗词吟诵、中华诗教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不辞羸病卧残阳——“千古诗情日日新”之十五》,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11月28日第14版; 《诗教绵绵传嗣响——中华诗教当代传承的几点思考》,发表于《小学语文》2023年第11期; 《桂花吹断月中香——“千古诗情日日新”之十四》,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10月30日第16版; 《窗含西岭千秋雪——“千古诗情日日新”之十三》,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10月2日第8版; 《月中霜里斗婵娟——“千古诗情日日新”之十二》,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9月3日第11版;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千古诗情日日新”之十一》,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8月7日第13版; 《诗心何以传——诗教与教诗》,发表于《小学语文》2023年第8期; 《天容海色本澄清——“千古诗情日日新”之十》,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7月11日第14版; 《鸡虫得失无了时——“千古诗情日日新”之九》,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6月12日第16版; 《怜君意独真——“千古诗情日日新”之八》,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5月17日第15版; 《诗藻锐初学——从<唐诗三百首>看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发表于《小学语文》2023年第5期; 《书卷多情似故人——“千古诗情日日新”之七》,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4月19日第12版; 《依旧青山绿树多——“千古诗情日日新”之六》,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3月21日第15版; 《穷源须要识初心——古诗教学初心三问》,发表于《小学语文》2023年第2期(此文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23年第8期全文转载); 《独钓寒江雪——“千古诗情日日新”之五》,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2月21日第15版; 《只缘恐惧转须亲——“千古诗情日日新”之四》,发表于《新民晚报》2023年1月25日第8版; 《人生亦有初——“千古诗情日日新”之三》,发表于《新民晚报》2022年12月28日第12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古诗情日日新”之二》,发表于《新民晚报》2022年11月29日第16版;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千古诗情日日新”之一》,发表于《新民晚报》2022年11月2日第15版; 《为青少年厚植中华文化根基》,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22年9月13日第2版; 《沐浴人间烟火气,今古诗情日日新》,发表于《光明日报》2022年6月22日第13版; 《诗教绵绵传嗣响》,发表于《语言文字报》2022年3月23日第2版; 《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以诗情滋养心灵》,发表于《人民日报》2021年6月11日第20版; 《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承》,发表于《光明日报》2021年2月20日第10版(此文后被《新华文摘》2021年第9期全文转载);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发表于《学习时报》2020年4月17日第4版; 《红蕖还向月中开》(第二作者),发表于《人民日报》2020年3月20日20版; 《从黄庭坚“戏题诗”管窥其禅宗思想》(第一作者),发表于《吉林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词苑幽深欲探微》,发表于《文艺研究》2018年第11期; 《望日莲》,发表于《传记文学》2017年第9期;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发表于《人民日报》2017年9月1日24版; 《中华吟诵的传承》,发表于《国是咨询》(内部参阅)2017年第3期; 《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年3月9日16版; 《叶嘉莹:打开古典诗词的门》,发表于《中国文化画报》2016年第11期; 《文明新旧能相宜》,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1月19日第5版; 《炉烟接云》,发表于《聊城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若有吟魂在,应随夜魄回》,发表于《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2期(此文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 《“花”的生命》,发表于《少儿国学》2016年第3期; 《刘辰翁评点著作合刻本考述》,发表于《复旦大学第三届文学评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吟诵传统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文化特质》(第二作者),发表于《文化中华》2015年第1期(创刊号); 《迦陵年表》,发表于《文学与文化》2015年第4期; 《句型与诗情》,发表于《南开学报》2015年第6期; 《此“吟”非彼“诵”》,发表于《读书》2015年第10期; 《不留身影但留诗》,发表于《印刻文学生活志》(台湾)2015年9月第12卷第1期; 《叶嘉莹先生与两套六十七年前的散曲》,发表于《光明日报》2015年8月28日13版; 《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发表于《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从孤芳自赏到花落莲成》,发表于《文史知识》2014年第9期; 《心头一焰凭谁识,的历长明永夜时》,发表于《光明日报》2014年7月7日15版;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发表于《国学新视野》(香港),2014年夏季号;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5期; 《叶嘉莹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综述》,发表于《文学与文化》总第18期,2014年第2期; 《<迦陵诗词稿>版本述要》,发表于《中国诗歌研究》(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未应磨染是初心》,发表于《人民日报》2014年3月18日24版; 《百年身世千秋业,谁向斯编识苦辛》,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纵有笙歌不废吟——试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吟诵传统》,发表于《中国-东盟论坛》(马来西亚)第3辑第2期,2013年12月; 《叶嘉莹先生温哥华生活侧记》,发表于《环球华报》2013年7月12日; 《词“被女性作”之反思》,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发表于《光明日报》2013年5月28日15版; 《吟诵与语文教育》,发表于《文史知识》2012年增刊第一辑,2012年11月; 《绣出鸳鸯教细看,金针度与慧心人》,发表于《名作欣赏》2012年7月; 《吟诵:文化精神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16日A8版; 《男儿行处是,客子斗身强》,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6日第10版; 《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浅议中华吟诵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第二作者),发表于《光明日报》2012年4月26日11版; 《中华吟诵的前生今世——兼论吟诵在语文教育普及的必要性》,发表于《天津学术文库: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学术兼职

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诗词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天津市文学学会理事、中华思想术语传播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