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尤陈俊

个人简介

浙江永嘉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青年学者A岗,兼任《法学家》副主编,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文化、法律社会学、法律史、法律与人文、法学学术史、比较法、法学研究方法论。在《法学研究》、Modern Chin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有专著《聚讼纷纭: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编著《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法学名家对话录》《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历史社会法学:中国的实践法史与法理》《司法、政治与社会:中国大陆的经验研究》《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当代台港卷)》等,以及译著《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曾获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方德法治研究奖等学术奖项。 教育背景 2006年9月-2010年7月,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3年9月-2006年7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8年9月-2002年7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2016年6月-2016年7月,哈佛大学法学院,短期进修; 2005年4月-2005年6月,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访学研修

研究领域

法律文化,法律社会学,法律史,法律与人文,法学学术史,比较法,法学研究方法论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隔岸观法:如何看待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发展前景”,《北大法律评论》(第21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8-37页; “法学继受对法学研究及法学教育的连锁影响——以德国法教义学在我国台湾地区之继受为例的反思”,《法学评论》2022年第3期,第184-196页; “从当事人的诉讼策略看清代‘讼费高昂’书写的话语性特征”,《中外法学》2022年第3期,第586-605页; “从清代诉讼费用实况看‘讼费高昂’话语的主客观意涵”,《法学》2022年第5期,第21-36页; “官不久任与健讼之风:州县官实际任期对明清地方衙门理讼能力的影响”,《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第180-191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2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国家能力视角下的当代中国语言规划与语言立法——从文字改革运动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思想战线》2021年第1期,第134-143页; “法治建设的国家能力基础:从国族认同建构能力切入”,《学术月刊》2020年第10期,第89-99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21年第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1期“法学”栏目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1期“法学”栏目转载; “‘法律文化’概念在中国(1930-1985):一个知识考古学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第139-148页; “批评与正名:司法档案之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19-130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2期“学术评论”栏目转载; “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及其反思——基于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年第3期,第190-208页; “明清司法经济对民众诉讼策略的影响——高昂讼费与健讼风气之悖论的一个分析”,《法学》2019年第3期,第118-130页; “‘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学术月刊》2019年第3期,第95-108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中题西影:反思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现代法学》2019年第1期,第34-44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3期“学术卡片”栏目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7期摘要转载; “儒家道德观对传统中国诉讼文化的影响”,《法学》2018年第3期,第135-145页; “作为问题的‘问题意识’——从法学论文写作中的命题缺失现象切入”,《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5期,第103-109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学文摘》2017年第3期摘登; “社科法学的成长与发展”,《南开法律评论》(第10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12页; “清代讼师贪利形象的多重建构”,《法学研究》2015年第5期,第177-193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与基础性国家能力建设”,《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5期,第82-85页; “食品安全治理领域中的基础性国家能力问题”,《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1期,第51-55页; “中国法系研究中的‘大明道之言’——从学术史角度品读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三部曲”,《中国法律评论》2014年第3期,第191-205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法学家陈顾远笔下的《中国婚姻史》”(长篇导读文章),载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作为法制实施之基础的国家认证能力——来自秦汉时期的一个例证”,《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11期,第28-31页; “内涵、根基与心态:法学历史主义三问”,载《历史法学》(第6卷•法学历史主义),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7-42页; “‘案多人少’的应对之道:清代、民国与当代的比较研究”,《法商研究》2013年第3期,第147-154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 “中国法治事业中的空间因素与性别因素——从《秋菊打官司》的角色隐喻切入”,《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3期,第73-80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3期论点摘要; “尸体危险的法外生成——以当代中国的藉尸抗争事例为中心的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146-160页。后被收入Philip C. C. Huang & Kathryn Bernhardt, eds.,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Legal Practice in China: Towards a Historical-Social Jurisprudence,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4, pp.246-267; “阴影下的正当性——清末民初的律师职业与律师制度”,《法学》2012年第12期,第41-54页; “‘厌讼’幻象之下的‘健讼’实相?重思明清中国的诉讼与社会”,《中外法学》2012年第4期,第815-834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明清中国房地买卖俗例中的习惯权利——以‘叹契’为中心的考察”,《法学家》2012年第4期,,第14-28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从财政制约的角度切入”,《法商研究》2012年第2期,第154-160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3期论点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摘要转载; “历史语境中的‘海瑞定理I’:延伸性讨论”,载《法律和社会科学》(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246页; “‘新法律史’如何可能——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新动向及其启示”,《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第70-95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学文摘》2009年第2期摘登。扩展版被收入[美]黄宗智、尤陈俊主编:《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研究的若干新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50-155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作为立法者的政治儒学?”,载《法律书评》(第7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后被以下文集收录:《原道》(第16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儒生》(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任重主编:《政治儒学评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活法’与司法——20世纪台湾地区的民事习惯调查”,载中国法律史学会编:《法史学刊》(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399页; “清代地方司法的行政背景”,载《原法》(第3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法制变革年代的诉讼话语与知识变迁:从民国时期的诉讼指导用书切入”,《政法论坛》2008年第3期,第15-25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0期摘要转载; “中国法律史研究在台湾:一个学术史的述评”(第一作者),载《中西法律传统》(第6卷)“台湾学者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摘要转载; “知识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法律史:从中国法学院的立场出发”,《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1期,第109-116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摘要转载; “明清日用类书中的律学知识及其变迁”,载《法律文化研究》(第3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第424-436页; “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载《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1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112页; “明清法律知识的另类空间:透过日用类书的展示”,载中国法律史学会编:《法史学刊》(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28-437页; “商鞅之策的法理学意涵:一场误读?”,《中外法学》2007年第3期,第364-370页; “明清日用类书中的法律知识变迁”,载《法律和社会科学》(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150页; “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讼学传播:以讼师秘本与日用类书为中心的考察”,《法学》2007年第3期,第71-80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法律年鉴》(2008)摘要收录,后被以下文集收录:许章润编:《普法运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王申主编:《法学的历史(第6卷):法制史卷,1981年-2011年》,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民事法制中的‘旧惯’与日据台湾时期的治理术变迁(1895-1945)”,载《北大法律评论》(第7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2-507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新解读与韦伯旧论的颠覆:《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评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2期,第154-160页。后被收入《原道》(第21辑),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清末民初画报中的衙蠹与劣幕”,载《中西法律传统》(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4-450页; “嵌入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乡镇司法所”,载《法学纪元》(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不变’的中国基层司法风格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13页; “传统中国诉讼意识成因解读”,载《中西法律传统》(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327页; “法治的困惑:从两个社会文本开始的解读”,《法学》2002年第5期,第6-13页。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摘要转载。

学术兼职

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 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 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法学分会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法律与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人民大学台湾法律问题研究所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列馆副馆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工作委员会委员; “廿一世纪中国法律文化史论丛”副主编; “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编委; 《法律和社会科学》编委; 《法律史评论》特邀编委; “法与社会”丛书编委; “青蓝文库”编委; 《法律文明史研究》顾问委员会委员; 《法律和政治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亚洲研究》(韩国)国际编委; Rural China(中英文国际学术刊物)学科编辑; 《中国图书评论》特约书评人; 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专家; 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入选者;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企划委员会委员、兼职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法律社会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上海大学法学院法律人类学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 为《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法学》、《中外法学》、《法商研究》、《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交大法学》、《人大法律评论》、《复旦法律评论》、《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近代史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复旦学报》、《法制史研究》(台湾地区)、《台大历史学报》(台湾地区)、《明代研究》(台湾地区)、《亚洲研究》(韩国)、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Hong Kong Law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Legal History等海内外中英文学术刊物以及Brill学术出版社(荷兰)、Routledge出版社(英国)担任过法学、社会学、历史学领域稿件的匿名审稿专家。 曾任 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w and History)第一届、第二届执行委员兼文献委员会主席(2014-2017),第三届执行委员兼秘书长(2018-2019); 《北大法律评论》主编(2008.7-2009.7)。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