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彭珏

个人简介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人力资源部副主任,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从事高端医用超声探头的应用基础研究、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已 14 年,先后获深圳市高层次-地方级领军人才(2009),深圳市青年科技奖(2014),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排名第 5)。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及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技术攻关等专项十余项,到账经费近 1000 万元。牵头组建了全国高校唯一的集设计-仿真-制作-测试全线条的医学超声探头研发实验室,成为“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立一作或独立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工程类中科院 JCR 二区 SCI 收录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单篇他引86 次,被引总频次 192 次。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 15 项(含美国及欧洲发明专利授权 3 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3 项,1 项有授权前景的 PCT 国际检索报告)。在多维心脏相控阵、消化道超声电子内窥镜及前视型自旋转 IVUS 探头上取得重要突破,连续 3 年荣获“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最优产品奖”。

研究领域

(1)医学超声探头(高频、血管内超声、内窥镜超声、单晶探头) (2)新型生物医学传感器

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压电单晶的前视型自旋转血管内超声探头基础研究”(编号61471244),86万,2015年1月-2018年12月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超薄单晶的医用压电式微加工超声换能器pMUT的研究”(编号10904093),20万,2010年1月-2012年12月 (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机械自旋转血管内超声导管的设计与实现” (编号2016A020220020),50万元,2016年1月-2018年5月 (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基于压电单晶的微机电血管内超声探头研究”(编号S2011010000447),4万,2011年10月-2013年10月 (5)深圳市科技计划技术攻关项目“应用于超声成像诊断设备的高性能复合压电振子及其探头的研发”(编号JSGG20160427104619278),500万元,2016年7月-2018年7月 (6) 深圳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项目“高分辨率1.5维医用超声单晶相控阵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编号JCYJ20140418095735583),30万,2014年12月-2016年12月 (7) 深圳市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新型多维高密度医用超声换能器阵列的研制”(编号JC201104210034A),70万,2012年3月-2013年12月 参与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声辐射力-洛伦兹力的超声-磁电双模成像方法与仪器研制”(编号61427806),2015年1月-2019年12月。项目主要成员(7/2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编码超声的振动声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编号61031003),2011年1月-2014年12月。项目主要成员(7/31) 专利:(仅列出第一发明人的授权专利) (1)Jue Peng, Siping Chen, Tianfu Wang, “Mechanical rotating intravascular ultrasonic probe”, 发明专利号: EP2974666B1, 授权时间: 2017.07.12 (2)彭珏,陈思平,汪天富,“一种机械旋转式血管内超声探头”,发明专利号:ZL201410153476.9,授权时间:2015.11.25 (3)彭珏、陈思平、汪天富、唐浒、崔阳、胡振华,一种二维环型相控阵超声换能器结构,发明专利号: ZL201210355889.6,授权时间: 2014.12.04 (4)Jue Peng, Chen Chao, Jiyan Dai, Helen L.W.Chan, Fabrication of piezoelectric single crystalline thin layer on silicon wafer,发明专利号: US8536665B2,授权时间: 2013.09.17 (5)彭珏,一种基于PDMS生物可兼容性的柔性电路的制作方法,发明专利号:ZL 200810241598.8,授权时间: 2011.1.19 (6)彭珏,陈思平,汪天富,“一种机械旋转式血管内超声探头”,PCT/CN2015/074855,申请时间:2015.03.23 (7)彭珏,秦志飞,彭小健,唐浒,陈思平,“一种内置微型马达式光-声一体化自旋转血管内成像探头”,PCT/CN2016/075480,申请时间:2016.03.03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Jue Peng*; Xiaozhen Li; Hu Tang; Lucai Ma; Ting Zhang; Yunfei Li; Siping Chen, Miniaturized High-Resolution Integrated 360° Electronic Radial Ultrasound Endoscope for Digestive Tract Imag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2019. (2)Jue Peng*; Lucai Ma; Xiaozhen Li; Hu Tang; Yunfei Li; Siping Chen, A Novel Synchronous Micro Motor for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9.3,66(3): 802~809 (3)Jue Peng*; Xiaojian Peng; Hu Tang; Xiaozhen Li; Ruimin Chen; Yang Li; Tianfu Wang; Siping Chen; K. Kirk Shung; Qifa Zhou, 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 Miniaturized and Integrated Endoscope Ultrasound Convex Array for Digestive (4)Jue Peng*; Mingyue Wang; Lucai Ma; Hu Tang; Siping Chen, Liquid Droplet for Motion Sensing,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2017.12, 38(12): 1732~1734 (5)Hu Tang; Jue Peng*; Wenjuan Wang; Xiaojian Peng; Tianfu Wang; Siping Chen, High-Curie-temperature relaxor piezoelectric single crystals for 1.5D ultrasound phased-array applications, Materials Letters, 2015.2.3, 145: 258~260 (6) Jue Peng*; Wenjuan Wang; Hu Tang; Tianfu Wang; Siping Chen, Fabric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 64 x 5 element 1.5D active matrix array transducer for medical imaging,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 2014.8.1, 214: 81~87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