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胡凤益

个人简介

个人简历 理学博士、博导、二级研究员,1969年11月25日生,云南玉溪人。 云岭学者,教育部农艺类本科专业教指委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云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云南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自1991年起从事水(陆)遗传、育种、资源、生理及栽培研究等专业技术工作。研究重点集中在陆稻新品种选育、多年生稻遗传改良、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利用、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及应用等4个方面。主持和参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已先后有8个水(陆)稻及多年生稻品种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在推广应用。5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类)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类)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1项。在Science,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Communication,PNAS,MolecularPlant,BMC-PlantBiology,Journal.PlantBiology,FieldCropsResearch,Sustainabilit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科技论文。 教育背景 1、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理学博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10,北京)。 2、西南农业大学/国际稻作研究所农学硕士(作物遗传育种,2002年,重庆/马尼拉,联合培养); 3、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学士(农学,1991年,重庆); 4、云南玉溪三中(1981/9-1987/7,玉溪) 工作经历 1991/7-2011/7,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事水(陆)遗传、育种、资源、生理及栽培研究; 2011/8-2015/7,昆明市农业科学院、昆明市农业局 2017/8-现在,云南大学,农学院; 期间: 2000/11-2002/09,国际稻作所(IRRI)进行“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分子定位”合作研究; 2007/10-2007/12,法国国际农艺研究发展中心(CIRAD)进行“水稻细胞质主体亲缘遗传及变异”合作研究; 2007/12-2011/8,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 2010/8-2011/7,昆明市农业局副局长(挂职); 2011/8-2015/2,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2011/8-2015/10,昆明市农业局副局长; 2015/12—2016/5,云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2016/6--至今,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 主持或参与项目 编号 起止年月 项目(课题)名称 主持/参与 项目类别 总经费(万元) 41 2019-2021 多年生稻技术创新团队 主持 云南省科技厅 100 40 2018-2020 多年生稻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 主持 教育部云南省省合建 500 39 2018-2020 多年生稻技术面向南亚东南亚试验示范 主持 云南大学“双一流” 600 38 2017-2021 云岭学者培养计划 主持 云岭系列人才计划 200 37 2017-2020 钱前专家工作站 主持 云南省科技厅 90 36 2017-2020 陆稻陆生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 主持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NSFC-云南省政府联合资助项目) 200 35 2017-2021 云南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推广基地(多年生稻技术) 主持 云南省外国专家局 100 34 2016-2018 云南省多年生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持 科技研发条平台 150 32 2016-2020 多年生稻技术合作研究 主持 国家外国专家局 100 31 2016-2018 云南优异稻种资源开发利用 主持 梅达琳-比尔盖茨基金(云南点) 90 30 2016-2018 多年生稻遗传改良及应用 主持 云南省科技重点农产品研究计划_农业 200 29 2007-2020 多年生稻遗传改良 主持 美国土地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 65 28 2014-2017 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发生的遗传与分子机制 主持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NSFC-云南省政府联合资助项目) 220 27 2014-2016 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虫、抗旱水稻品种 主持 云南省科技惠民计划_农业 160 26 2013-2017 水稻、大豆重要性状在人工选择下进化的遗传和基因组机制 主持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600 25 2011-2015 长江上游稻区抗虫水稻新品种培育(云南片区) 主持 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 46.5 24 2011-2014 主要粮经作物耐旱品种筛选及应用 主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85 23 2011-2013 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虫、抗旱水稻品种 主持 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 120 22 2009-2012 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基因Rhz2、Rhz3克隆和功能分析 主持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NSFC-云南省政府联合资助项目) 175 21 2008-2010 长雄野生稻多年生性的遗传规律研究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5 20 2006-2010 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和遗传网络剖析 主持 农业部948计划子专题 50 19 2005-2009 栽培稻主体亲源细胞质遗传及变异的分子基础 主持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0 18 2004-2009 亚洲栽培稻野生近缘种有利基因发掘利用(AA基因组) 主持 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 12 17 2004-2006 亚洲栽培稻主体亲源细胞质遗传及变异研究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 16 2003-2005 北方稻区粳稻的分子育种改良云南稻区子课题 主持 科技部863计划子专题 24 15 2005 陆稻新品种“陆引46”推广 主持 国家外专局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 4 14 2006 耐旱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育种 主持 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 6 13 2007 耐旱水稻新品种新技术育种 主持 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 6 12 2007 陆稻及耐旱水稻新品种选育培训项目 主持 国家外专局科技培训项目 17 11 2007-2008 利用亚洲栽培稻野生近缘种育种的基础研究 参与 973前期专项 140 10 2004-2006 陆稻杂交稻研究 第二 家乐福国际基金会 15(欧元) 9 2005-2007 云南热带亚热带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第二 洛克菲勒基金会 10(美元) 8 2001-2003 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及其基因分子定位研究 第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5 7 2002-2005 栽培稻种间杂种育性基因定位及育性近等基因系培育 第二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 6 2000-2002 新发现粳稻恢复材料恢复基因分子定位研究 第二 科技部攀登计划、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 30 5 1997-2001 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及其育性遗传研究 第二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 4 1997-2000 陆稻新品种及其优异种质资源的引进利用 第二 农业部948 12 3 1995-1999 亚洲栽培稻主体亲源细胞质遗传效应评价 第二 中国水稻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5.5 2 1991-1995 陆稻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第二 云南省攻关 25 1 1991-1993 陆稻株型及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第二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1.5 发明专利 地下茎基因Rhz2、Rhz3注册登记(2002年) 单子叶植物启动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ZL201010140786.9.排名1; 吕俊,胡凤益,王文,张石来.一种水稻侧根密度相关的编码基因及其应用.专利号ZL201310073138X 胡凤益,张石来,黄立钰,陶大云,张静,黄光福,胡建,道金荣.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专利号ZL201710132494.2 审定品种 1、陆稻新品种“IRAT104”(1995);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陆稻新品种“云陆29”(1999);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3、陆稻新品种“陆引46”(2000);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陆稻新品种“云陆52”(2006);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5、陆稻新品种“云稻1号”(2005);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6、陆稻新品种“云陆101”(2010);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7、陆稻新品种“云陆103”(2013);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8、多年生稻品种“多年生稻23”(2018);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成果奖励 2017年“水稻适应进化的基因组变异机制研究”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间,排名第1; 2014年获昆明市“优秀公务员奖励”(三等功); 2013年“昆明市建立农村导师制度对策研究”获得昆明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优秀成果奖; 2013年“转型时期山区贫困农户的食物保障”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排名第9; 2011年获得云南省青年科技奖(个人奖); 2006年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突”)二等奖(个人奖); 2005年“‘金三角’腹地罂粟替代种植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三等奖),排名第4; 2004年“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基因分子定位研究”项目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排名第2; 2002年“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及其育性遗传研究”项目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排名第2; 荣誉称号 1.云南省省级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优秀共青团干部(1995-1996年度); 2.云南省农科院第一届青年科技标兵(2003年度); 3.云南省第六届、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5年、2008年); 4.云南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 5.云南省省直机关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6.云南省省直机关工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优秀党员(2004-2005); 7.云南省省直机关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云岭先锋奖章”(2004-2005); 8.云南省农业科技十大标兵称号(2009); 9.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09); 10.云岭学者(2017)

研究领域

(1)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机制研究(PerennialityGeneticsofRhizome)。利用长雄野生稻的地下茎无性繁殖方式培育多年生水稻品种的前沿科学问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现在主要从全基因组角度对控制多年生性的相关遗传机制进行分子克隆和功能验证。 (2)水稻陆生适应性研究(AerobicadaptationofRice)。针对水稻是否适应旱地生态环境问题,解析水稻适应旱地生长的分子机制。 (3)多年生稻技术研究及应用(ResearchandApplicationofPerennialRiceTechnology)。我们首次发现了两对地下茎基因控制水稻多年生性的发育和表达,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培育多年生稻品种和研发颠覆性的多年生稻耕作栽培技术,形成多年生稻技术,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F.-Y.Hu,D.-Y.Tao,P.Xu,J.Li,Y.Yang,E.Sacks,K.McNally,T.S.Cruz,J.ZhouandZ.-K.Li.2001.TwodominantcomplemengenescontrollingrhizomatousexpressioninOryzalongistaminata.RiceGenet.Newsl.18:34-36. 胡凤益.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地下茎性状分子定位研究.2002.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国际水稻研究所. F.Y.Hu,D.Y.Tao,E.Sacks,B.Y.Fu,P.Xu,J.Li,Y.Yang,K.McNally,G.S.Khush,A.H.Paterson,andZ,-k.Li.2003.Convergentevolutionofperennialityinriceandsorghum.Proc.Natl.Acad.Sci.,USA,100(7):4050-4054. J.D.Glover,J.P.Reganold,L.W.Bell,J.Borevitz,E.C.Brummer,E.S.Buckler,C.M.Cox,T.S.Cox,T.E.Crews,S.W.Culman,L.R.DeHaan,D.Eriksson,B.S.Gill,J.Holland,F.Hu,B.S.Hulke,A.M.H.Ibrahim,W.Jackson,S.S.Jones,S.C.Murray,A.H.Paterson,E.Ploschuk,E.J.Sacks,S.Snapp,D.Tao,D.L.VanTassel,L.J.Wade,D.L.Wyse,Y.Xu.IncreasedFoodandEcosystemSecurityviaPerennialGrains.Science.2010.328:1638-1639. Feng-YiHu,DiWang,Xiu-QinZhao,TingZhang,Ling-HuaZhu,FanZhang,Li-JuanLi,QiongLi,Da-YunTao,Bin-YingFu,Zhi-KangLi.IdentificationofRhizome-SpecificGenesbyGenome-wideDifferentialExpressionAnalysisinOryzalongistaminata.BMCPlantBiology.2011,11:18.(SCI=3.77) 胡凤益.长雄野生稻(Oryzalongistaminata)地下茎基因Rhz2、Rhz3精细定位及地下茎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2010,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XunXu,XinLiu,SongGe,JeffreyDJensen,FengyiHu*(一作同等贡献),XinLi,YangDong,RyanNGutenkunst,LinFang,LeiHuang,JingxiangLi,WeimingHe,GuojieZhang,XiaomingZheng,FuminZhang,YingruiLi,ChangYu,KarstenKristiansen,XiuqingZhang,JianWang,MarkWright,SusanMcCouch,RasmusNielsen,JunWang,WenWang.Resequencing50accessionsofcultivatedandwildriceyieldsmarkersforidentifyingagronomicallyimportantgenes.NatureBiotechnology.2011,30,105-111.doi:10.1038/nbt.2050. JunLyu,ShilaiZhang,YangDong,WeimingHe,JingZhang,XiannengDeng,YeshengZhang,XinLi,BaoyeLi,WangqiHuang,WentingWan,YangYu,QiongLi,JunLi,XinLiu,BoWang,DayunTao,GengyunZhang,JunWang,XunXu,FengyiHu*,WenWang*.AnalysisofelitevarietytagSNPsrevealsanimportantalleleinuplandrice.NatureCommunications.2013.4:2138|DOI:10.1038/ncomms3138. ShilaZhang,WenshengWang,JingZhang,ZhangTing,WangqiHuang,PengXu,DayunTao,BinyinFu,FengyiHu*.TheprogressionofperennialricebreedingandgeneticsresearchinChina.In:PerennialCropsforFoodSecurityProceedingsoftheFAOExpertWorkshop,editedby:CaterinaBatello,LenWade,StanCox,NorbertoPognaet.al.2013,Rome,Italy.Pp:27-38. 冉志伟,李保叶,杨定照,胡凤益*.禾本科植物自交不亲和基因定位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32-37. JunLyu,BaoyeLi,WeimingHe,ShilaiZhang,ZhihengGou,JingZhang,LiyunMeng,XinLi,DayunTao,WangqiHuang,FengyiHu*,WenWang*.Agenomicperspectiveontheimportantgeneticmechanismsofuplandadaptationofrice.BMCPlantBiology.2014.14:160. ZhangY.,ZhangS.,LiuH.,FuB.,LiL.,XieM.,SongY.,LiX.,CaiJ.,WanW.,KuiL.,HuangH.,LyuJ.,DongY.,WangW.,HuangL.,ZhangJ.,YangQ.,ShanQ.,LiQ.,HuangW.,TaoD.,WangM.,ChenM.,YuY.,WingR.A*.,WangW*.,andHuF*..(2015).GenomeandcomparativetranscriptomicsofAfricanwildriceOryzalongistaminataprovideinsightsintomolecularmechanismofrhizomatousnessandself-incompatibility.Mol.Plant.2015.doi:10.1016/j.molp.2015.08.006. ShilaiZhang,JianHu,ChundaoYang,HaitaoLiu,FengYang,JihuaZhou,BenK.Samson,ChanthakhoneBoualaphanh,LiyuHuang,GuangfuHuang,JingZhang,WanqiHuang,DayunTao,DomeHarnpichitvitaya,LenJ.Wade,FengyiHu*.2017.Genotypebyenvironmentinteractionsforgrainyieldofperennialricederivatives(OryzasativaL./Oryzalongistaminata)insouthernChinaandLaos.FieldCropsResearch.2017,207:62-70. GuangfuHuang,ShiwenQin,ShilaiZhang,XiaolinCai,ShukangWu,JinrongDao,JingZhang,LiyuHuang,DomeHarnpichitvitaya,LenJ.Wade,FengyiHu*.2018.Performance,EconomicsandPotentialImpactofPerennialRicePR23RelativetoAnnualRiceCultivarsatMultipleLocationsinYunnanProvinceofChina.Sustainability.2018,10:1086,doi:10.3390/su10041086.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