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黄襄云

个人简介

基本信息:黄襄云,女,汉族,1966年11月出生于湖北襄阳市,现任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抗震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教育背景:2008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9/03至今,广州大学(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2008/05-2009/01,日本秋田县立大学,流动研究员,高级访问学者 1987/07–1999/02,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大学) 主讲课程: 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结构试验》、《现代结构抗震理论与应用》; 本科生课程《建筑结构抗震》、《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 主要科研成果: 一直从事结构防灾、抗震、隔震减震领域的试验、计算分析和相关研究工作。研究范围涉及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结构和桥梁结构以及村镇建筑结构。 主要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负责子课题“大跨度隔震桥梁结构考虑多点激励下的地震反应分析”;主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负责高层隔震建筑扭转分析及抗倾覆技术的研究;主要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子课题“建筑物层间隔震新体系的研究和开发应用”的研究工作,将层间隔震新型隔震技术成功应用到实际工程中;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村镇房屋隔震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研究隔震技术在广大农村建筑中的应用。 主持完成10多项大型工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包括广州新电视塔(618米高)、深圳国际市长大厦(109m高)、广东全球通大厦(新址)(165.2米高,钢骨混凝土结构)、广州天河商旅(维多利广场)(高216米)、北京三里河办公楼(全国第一个隔震非隔震结构对比试验研究)等。通过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测定了复杂结构的振动模态和地震反应,对整体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做出了评价。 在《土木工程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振动与冲击》等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受国际建筑理事会(CIB)邀请,参加“ResponseControlandSeismicIsolationofBuildings”(ISBN0-415-36623-2)一书(建筑控制和隔震减震的国际性专著)的编写工作,负责其中中国隔震部分的编写工作。参与国家标准《橡胶支座》(GB20688)编制,为其“第2部分:桥梁隔震橡胶支座”的主要起草人。参与《橡胶支座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一书(ISBN978-7-5066-5375-6)的编写工作。 奖励与荣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要参加"大型复杂结构隔震减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主要参加"新型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教育部2008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主要参加"橡胶支座"国家标准编写,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排名第七),主要参加"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工程抗震,结构减震技术与应用

学术兼职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减灾分会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三届工程检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