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钱乐祥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钱乐祥,理学博士,教授,博导。1997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获“区域地理”博士学位,1997年7到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任教,1998年11月被评为副教授,任河南大学中澳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1999开始招收研究生,2001年4月通过副处级干部竟聘上岗,被聘为河南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并开始作为博士生指导组参与人文地理专业博士生培养,2002年5月兼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主任,2002年11月被破格评为教授,2004年被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4年7月调入广州大学,先后在地理系、研究生处、地理科学学院任教授、副处长、副院长等职。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学与研究,在国内较早地介入城市非渗透表面研究,提供了描述城市环境的基础和对城市进一步分析的依据,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成绩。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计划培养对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等。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6部(含合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等收录6篇,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培养研究生35名。 主讲课程 本科生:《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硕士生:《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遥感数字影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遥感》、《遥感原理与应用》 博士生(2004年以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83.09-1987.06,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地理教育专业学士学位 1987.09-1990.06,河南大学地理系,获自然地理专业硕士学位 1990.07-1993.08,聊城师范学院地理系,讲师 1993.09-1997.06,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攻读博士,获得区域地理专业博士学位 1994.10-1994.11,参加国家教委委托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举办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集成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系统高级研讨班” 1997.07-2001.03,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系主任、副教授 2000.07,参加由国家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与中国地震局人教司联合委托地球物理研究所举办的百千万人才工程“数字地球”高级研修班 2001.04-2004.06,河南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07至今,广州大学地理学院教授、研究生处副处长、地理学院副院长 科研项目 [1]1999.06-2002.06,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920)“基于RS与GIS的伊洛河流域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主持)。 [2]2000.01-2002.12,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04070700)“伊洛河流域土地覆盖特征遥感研究”(主持)。 [3]2002.01-2003.09,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1EJJ004)“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流域农业空间经济特征的影响”(主持)。 [4]2005.07-2007.06,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5Z3—D0551)“广州市主要自然灾害预警与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参与)。 [5]2007.01-2008.12,建设部科技项目(2007-K9-26)“城市地表组成差异对地表参数的影响—基于陆地卫星的分析”(主持)。 [6]2010.01-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482)“红树林生物量星载雷达数据反演模型研究”(参与)。 [7]2011.01-2013.12,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10A004)“地表组成差异与地表温度关系的评估——兼论对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主持)。 [8]2016.01-201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40069)“中国特有秤锤树属的谱系分化与生物地理格局研究”(参与)。 [9]2017.01-2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430)“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城市边缘区空间测度与景观感知”(参与)。 【著作】 [1]钱乐祥,朱鹤健.福建土地退化灾害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钱乐祥编著.GIS分析与设计,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秦耀辰.钱乐祥等著.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科学出版社,2003。 [4]钱乐祥等编著.遥感数字影像处理与地理特征提取.科学出版社,2004。 [5]秦奋、钱乐祥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 [6]苗长虹,钱乐祥,常捷,刘静玉.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获奖情况 [1]区域模型与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创新(编号:2005416),2005年国家游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3)。 [2]区域模型与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创新(编号:豫教[2004]11752),2004年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3)。

研究领域

城市遥感与城市社会经济响应 城市GIS应用 城市景观生态与可持续发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钱乐祥,吕成文.福建土壤贫瘠化特征.地理研究,1999,18(3):289-296. [2]QianLexiang,YuMingquan,andQinFen.IntegrateddesignofavirtualrealitysystemwithDMGISforregionaldevelopmentstudy.ISPRS,1999,Vol.32,part4w12:189-192. [3]XiaojianLi,JimPeterson,Gang-junLiu,lexiangQian.AssessingRegionalSustainability:TheCaseof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inMiddleYiluoBasinofYellowRiver,China.AppliedGeography,2001,21(1). [4]钱乐祥.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观敏感性综合评估.生态学报,2002,22(1). [5]钱乐祥.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地理科学,2002,22(1). [6]钱乐祥,丁圣彦,许叔明.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地理科学.2003,23(5):604-611. [7]DingShengyan,QianLexiang,CaoXinxiangetal.ForestLandscapePatternDynamicsofLuoningCountyinHenanProvinceandItsDrivingForces.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2003,13(3):254-258. [8]钱乐祥,崔海山,归一化水汽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地理研究,2008,27(06):1359~1368. [9]钱乐祥,崔海山,冯艳芬,非渗透表面对广州主城区地表热特征的影响.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01):91~95. [10]钱乐祥,崔海山,运用归一化光谱混合模型分析城市地表组成.国土资源遥感,2006,(2):64~69. [11]QianLexiang,CuiHaishan,ChangJie.ImpactsofLandUseandCoverChangeonLandSurfaceTemperatureinZhujiangDelta,Pedosphere,2006,16(6):681~689. [12]李明杰,钱乐祥(通讯),吴志峰,崔海山,侯西勇,广州市海珠区高密度城区扩展SLEUTH模型模拟,地理学报,2010,65(10):1163~1172. [13]钱乐祥,李仕峰,崔海山,张妤琳,基于单一影像局部回归模型修复的Landsat7ETMSLC-OFF图像质量评价,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28(05):21~24.

学术兼职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