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856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内活动   >  “海星盛宴”读书会第四期——陈永盛老师导读《万古江河》
“海星盛宴”读书会第四期——陈永盛老师导读《万古江河》
发布时间:2019-11-26

图文来源 ∣ 杨   兵

10月23日下午三点,绿色制药课题组成员于图书馆品书斋参加“海星盛宴”读书会第四期活动,由陈永盛老师主讲《万古江河》。

讲座开始,陈老师介绍了本课题组的文化理念以及立德树人“十条”,即:感恩,热情,利他,创新,有恒,“四能三有两会一懂”。紧接着,陈老师以《人类简史》为开场白,提出人和智人的概念,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及发展。随后,陈老师围绕着中国的历史演变为纵轴,以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技等各方面为横轴,全面的讲述了中国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最后,陈老师以现如今的香港问题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会后, 组员们纷纷对陈老师的精彩讲解表示叹服,并发表自身感悟。

大家在学习《万古江河》后的感悟:

赵蓉蓉:提及明朝,我想到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守仁 ,也称王阳明,他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可见对后人影响深远。知行合一是他的思想精髓。他是心学的极大成者,我们都很熟悉那句“汝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存在即被感知。他的至理名言有很多,如: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思想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

文思妙妙: 首先特别感谢陈老师为我们分享的《万古江河》这本书。在分享的过程中,陈老师把《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相互结合,详细而又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形成,以及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形成。在分享的过程当中,陈老师有说到每个地区都不同,所产生了文化也不同。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是一个不同文化形成的过程。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创造出有利的条件,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同时文明形成的先决条件是自我认知,只有我们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合作计划才能加速创新。最后老师结合国内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中特别说到了香港问题,可能从闹事者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他们的做法可以实现自己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暂时的利息。但是他们的这种想法是狭隘的,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我们要树立起文化自信,他们的这种做法是不利于我国团结的,是目光短浅,毫无爱国意识和民族荣誉感。 

付浩:我觉得今天陈老师的讲述非常精彩,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看世界、看人类,《万古江河》述历史,立德树人识文明,从人类起源、意识形成、中国各个朝代历史层次剖析,这次精彩的讲解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历史、认识中国、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对陈老师的精彩讲课,我感触最深的是人类形成的关键一步---自我认知的形成。从能自我认知开始,人类才算真正形成。自我认知开始是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自我控制,可以独立的交流、思考,是一种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现在的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评价。人类形成过程中,形成自我认知是关键的一步,我们现在做为现代青年,“自我认知”尤为重要,也和我们实验室立德树人十条中的第一条“能正确认识自己”相呼应。做为现代青年,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反省,能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将错的改正,将对的坚持下去。 

彭琛琛:万古江河,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文明史。回看泱泱中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帝王将相的功过自不必再提。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宋朝的沈括和明代的王阳明。沈括,涉猎广泛,在数理化、天文、地理、医药、经济、军事、艺术等诸多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王阳明,在政治社会极其黑暗的明朝,创立了“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是我们学习稻盛哲学,立德树人的精髓。这两位先贤,一个在科技上,一个从思想上,为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做出贡献。此外,文中感受最深的是:中华民族的包容。在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三者之间并没有存在太大的冲突,都能蓬勃发展两千余年,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包容的态度。在世界史中,就有一个反面例子,耶路撒冷作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正是没有包容的态度,导致耶路撒冷地区千余年的战乱纷争。通过这次的学习,是我对中国的文明史有个浅略的了解,在历史的学习和文化的熏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凯莉:从人类的演变到夏商周中华文化都没有具体形成,在春秋战国之后中华文化开始形成,儒家,道家,佛教文化接连兴起,在宋朝到达鼎盛时期,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在宋朝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科举制度让每一个平民有了晋升的机会,对比来看,我们这个时期其实和宋朝是有很多类似之处的,如今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在迅猛的发展的同时,习大大也提出了文化自信,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正是这些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让我们走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郭明清:万古江河这本书,讲述了中华文明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神秘,夏商周的萌芽,春秋战国的文化繁荣,秦汉的征战四方,唐到清代的大起大落。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及其占有的空间都在不断变化着。每一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变幻。在这些互动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壮大。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但都从困境中得到了重生。因为有一代代有志之士总能解救人民于水火中。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传承,更多的是一次次的涅槃重生。烧不死的是凤凰。所以生活在伟大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鉴定自己的理想于信念。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余涛:我本来是一个对历史并不感兴趣的人,但听陈老师导读《万古江河》,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感,其中更蕴含着深层的价值,首先是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之于国家,是其灵魂,文化之于个人,则是血肉,文化是一个人的内心信仰和原则,人无文化不立。其次,中国的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演变而扎根于每个人的,儒家文化让我们“拿得起”,佛家文化让我们“放得下”,道教文化让我们“想得开”,中国文化赋予我们包容,以德为先的特质,这些特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这是我能从此书中收获的一点感悟。 

江小兰: 此次读书会我是第一次接触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以前都我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说实话我对历史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厚,这也是为什么我高中选择理科的原因,但是通过陈老师生动的讲解,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多地理解,也慢慢激起了我对历史的热情,同时这也让我明白我们的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大的,它是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是无数先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才换来现如今的中国,这样我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珍惜现在,好好把握未来。 

卢大顺: 每一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变幻。在这些互动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壮大,并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由商到周,华夏文明体系逐渐明朗成形。更重要的是,中国文明思想体系形成。进入世界体系后的中国,发展过于缓慢。西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帝国的扩张,主宰了全世界的命运。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国为适应新的世界,从内部检讨与反省、从外面学习和模仿,中国的文明竟致撕裂、扯碎。作者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认为最需注意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怀。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可以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会有内发的修正,让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杨兵: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陈老师本次为我们讲解的《万古江河》,在某些方面,让我有了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从人类的起源,是在非洲开始,随后迁徙至亚洲,美洲等各地,这一观点可以解释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所在,以及以前为什么有种族歧视现象的存在。还有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小时候看猴子打妖怪,现在看其中的涉及到的宗教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符合了中华文明中的 “万物相生相克”,融会贯通,“天人合一”等观点,从现在习大大提出“合作共赢”中也得到了体现。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裹脚,从以前的课本了解的以及自身亲听的,裹脚是一种陋习,而发展到清朝,竟是汉人反抗清朝统治的一种呐喊。历史总是胜利者来书写的,对于历史,我们不仅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辨,这样才能读懂历史。 

崔晓峰:千秋历史,万古江河。在许先生看来,历史文化之于自然地理,正如帝王将相之于小民百姓,前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不能与后者相比。正如先生在一次讲座中所说:“自然是长程,文化是中程,而政治只是短程。”然而,今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似乎将这句话颠倒了过来。最近出版的诸多史学著作,仍然摆脱不了以政治史为纲的旧习,日常生活少见着墨,自然地理更是存而不论。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作的努力,既填补了中国通史的某种空白,也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陈淡宜:首先很感谢陈老师为我们分享《万古江河》这本书,中华上下历史悠久,许倬云先生的这本书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一角,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类发展的血腥与残酷,第一次了解到自然地理与人类变迁的密切联系,也在陈老师的风趣讲解中获知一些新奇有趣的小知识,可能在我们这个年纪并不能深刻领悟到许倬云先生想表达的用意,但我明白如今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中华民族应该始终秉持兼容并蓄的胸怀,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