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88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王传超教授获福建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王传超教授获福建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3-11-16

    11月16日,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公室公布了福建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名单。根据《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福建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实施细则》,经学科组评审、意识形态审读、科研伦理审查、省评委会专家组票决、省评委会审定等环节,共评出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80项,其中一等奖32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148项、青年佳作奖30项。王传超教授申报的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东亚人群遗传形成史)喜获一等奖。

    本成果以申报人王传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上,通过古DNA精细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这项工作发布了东亚地区距今8000到1000年前166个古人基因组捕获测序数据,涵盖了中国陕西新石器时代五庄果墚遗址、中国台湾新石器到铁器时代汉本和公馆遗址、蒙古国50余个考古遗址、俄罗斯远东地区Boisman、Yankovsky和黑水靺鞨等遗址、日本绳文人遗址等,研究人员还报道了中国和尼泊尔46个现代族群的383个样本的芯片分型数据以及108个考古碳十四测年数据。

    论文利用古DNA数据检验了东亚地区农业和语言共扩散理论,有许多重要发现:

  (1)汉藏同源: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在中国北方传播农耕、汉藏语言和相关技术,在遗传上成为了藏族和汉族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一;

  (2)南岛与壮侗同源:3000-2000年前台湾地区的古人与大陆壮侗语人群有紧密的遗传关系,南岛语人群形成过程中还受到来自北方农业人群的基因混合影响,南岛和壮侗的祖先人群向南扩张,传播南岛语和壮侗语,并对南亚语人群有遗传贡献;

    (3)自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到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的8000多年前的采集狩猎人群与其后的蒙古和通古斯语人群有着较强的遗传连续性,在遗传上并未明显受到来自农业人群的影响,反驳了语言学家Martine Robbeets提出的西辽河农业人群的扩张促成了原始泛欧亚语(Transeurasian)传播的假说。

     申报人关于东亚人群形成史的Nature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该论文基于Google Scholar的统计已累计被引用155次,基于Web of Science的统计已累计被引用113次,入选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施引文献包括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PNAS、Science Advance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顶尖期刊上的论文,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Richard Durbin、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Daniel Bradley、瑞典皇家科学院瓦伦堡青年院士Mattias Jakobsson等国际知名学者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等。该论文成果也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报以“166位祖先助东亚人识骨寻宗”为题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网、央广网、人民日报福建频道、光明网、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福建卫视、厦门卫视、陕西新闻网、京报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福州新闻网、东南早报、泉州晚报、三秦都市报等也进行了报道。共青团中央以“Nature刊发重磅考古文章:汉藏同源”为题进行专门报道,点击量10万+。中新社《东西问》栏目也以“何以说台湾古人源于大陆东南沿海?”为题对王传超进行了专访。《大众考古》、《文博中国》等杂志也都撰文介绍这一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