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位拉曼光谱研究CO还原α-Fe2O3过程的晶面效应 。 Probing into the crystal plane effect on the reduction of α-Fe2O3 in CO by Operando Raman spectroscopy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9-3 李培侠, 曲龙梅, 张彩虹, 任晓波, 王会香, 张建利, 穆跃文, 吕宝亮
氧化铁作为铁基费托合成主催化剂的前驱体,其还原活化过程对催化剂整体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α-Fe2O3作为一种晶体材料,其暴露晶面对铁基催化剂的还原和活化过程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此仍然缺乏必要的研究.本研究合成了六角片、立方体和菱面体三种不同形貌的α-Fe2O3单晶纳米颗粒,其对应主暴露面分别为(001)、(102)和(104)晶面,然后利用原位拉曼光谱(ORS)研究了CO还原过程中α-Fe2O3晶体结构的转变过程.结果发现,与(104)和(102)晶面相比,(001)晶面具有更好的还原活性.对于三种晶面上的CO吸附和CO2脱附,SEM、TEM和XPS等表征以及DFT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O2
-
HZSM-5上正己烷酸催化裂解反应路径及机理的研究 。 Insight into reaction path and mechanism of catalytic cracking of n-hexane in HZSM-5 zeolites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9-13 翟鹏, 郑健, 张锦研, 王焕, 秦玉才, 刘宏海, 宋丽娟
以正己烷为模型化合物,通过产物分布分析,探讨HZSM-5分子筛上烷烃酸催化裂解反应路径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300℃,不存在热裂解过程的条件下,只有基于碳正离子机理的酸催化反应.催化剂裂化活性与B酸(Br?nsted acid)量成正相关.由裂解产物的分布特点,其中,丙烯的选择性与催化剂硅铝比和剂油比正相关,而乙烷、乙烯和丙烷的选择性呈负相关性,证实了低酸密度有利于单分子裂解路径的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正己烷直接裂解所得C4产物的总选择性明显高于C 2产物,结合量化计算,证实正己烷裂解生成的C2H+5碳正离子难以通过氢转移反应生成乙烯和乙烷,而是更倾向于与正己烷分子形成新的碳_离子(C
-
燃料电池式反应器中Pt和Pd中加入Bi用于催化乙醇发电并选择性联产醋酸盐 。 Addition of bismuth to Pt and Pd fo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with selective cogeneration of acetate from ethanol in a fuel cell type reactor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8-17 Lima F.S, Fontes E.H, Nandenha J, de Souza R.F.B, Neto A.O
直接乙醇燃料电池作为便携式移动电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乙醇能量密度高、可再生、无毒、清洁、便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然而,乙醇燃料电池的研究也面临一些严重问题,其中C?C键断裂是最为挑战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有报道表明,乙醇的完全氧化(包含C?C键断裂过程)并没有显示出燃料电池效率的增加,相反乙醇不完全氧化的催化剂会导致更明显的催化电流增加.同时金属Bi掺杂会对催化剂产生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并有效增加碱性体系中催化剂的活性位中心和抗CO中毒能力.因此,本工作将铋掺杂在铂和钯中制备出PtBi/C和PdBi/C作为乙醇燃料电池催化剂,同时研究Bi掺杂催化剂对乙醇燃料电池性能以及乙醇的不完全氧化产物醋酸盐的
-
CO2/CH4/N2在MER型沸石中扩散和分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diffusion and separation of CO2/CH4/N2 on MER zeolites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5-17 石勤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模拟方法研究了CO2、CH4和N2在MER型沸石中的吸附性能,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证明模型和力场是可靠的.在此基础上,以纯硅MER型沸石作为对照,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CO2、CH4和N2在K-MER型沸石中的扩散和分离性能.结果表明,CO2、CH4和N2在MER型沸石中存在亚扩散现象,扩散方式为构型扩散,在沸石三维通道中的扩散存在各向异性.沸石与气体之间的作用力和沸石骨架外阳离子均影响气体分子的扩散能力,而沸石骨架外阳离子是影响气体分子扩散能力的主要因素.CO2和N2的自扩散系数随吸附浓度的增加而减小;CH4的自扩散系数随吸附浓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
-
CoSOH/Co(OH)2复合纳米片的制备及其氧析出催化性能 。 Preparation of CoSOH/Co(OH)2 composite nanosheets and its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oxygen evolution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4-28 宋卓卓, 余宗宝, 武宏大, 肖伟, 耿忠兴, 任铁强, 史春薇, 杨占旭
以硝酸钴与硝酸锌为原料,加入尿素和氟化钠在反应釜120℃下均匀生长在碳纸上得到Zn-Co(OH)2复合前驱体,通过在室温下用5 mol/L NaOH和1 mol/L Na2S溶液将前驱体刻蚀并部分硫化合成了CoSOH/Co(OH)2复合材料,考察其在电解水析氧反应(OER)中的催化性能.利用XRD、SEM、TEM、XPS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刻蚀Zn原子,留下氧空位并引入掺杂S元素,氧空位和S掺杂对OER反应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非晶的CoSOH也有较好的OER活性.CoSOH与Co(OH)2的协同作用使得材料表现出最优催化效果(过电位η=310 m
-
助剂对渗碳熔铁催化剂费托合成的影响 。 Effects of promoters on carburized fused iron catalysts in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9-9 刘晓玲, 马彩莲, 赵文涛, 张娟, 陈建刚
研究了K、Ru和La助剂对碳化和未碳化的熔铁催化剂在结构、比表面积、晶相和催化行为上的影响,运用了XRD、XPS、TPD和N2物理吸附-脱附等分析手段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碳化,K助剂的添加都提高了C5+的选择性.助剂Ru使碳化后催化剂活性明显下降,但对未碳化的催化剂影响极小.La助剂的加入由于其包覆了碳化铁,因此,严重抑制了催化剂的碳化和活性.在产物分布上,Ru和La促进了氢气的吸附,提高了甲烷的选择性.K改性后未碳化的催化剂产物分布最优,其中,甲烷选择性为4.04%,C5+选择性为75.84%.
-
HZSM-5纳米颗粒中Ca含量对甲醇制烯烃反应及积炭生成的影响 。 Effects of Ca content on the activity of HZSM-5 nanoparticles in the conversion of methanol to olefins and coke formation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7-19 GHAEDI Mohammad, IZADBAKHSH Ali
随着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资源合理配置显得尤为重要.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制烯烃(MTO)技术的发展,为弥合日益扩大的低碳烯烃供需矛盾提供了一条可替代传统石油化工路线、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合成路径.酸性调节对MT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积炭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改变Ca含量调节催化剂的酸性并测定系列Ca改性HZSM-5催化剂(9≤Ca/Al≤54)的甲醇转化率和低碳烯烃选择性以及催化剂稳定性,研究了Ca含量对150 nm Si/Al比为230的HZSM-5纳米颗粒催化甲醇制烯烃性能及积炭生成的影响.利用阳离子引入策略调节Lewis酸和Bronsted酸的比例及酸强度,研究了不同Ca离子含量
-
Ni对MoS2基催化剂活性相及加氢脱氮脱硫性能的影响 。 Influence of Ni on the active phase and hydrodenitrogenation and hydrodesulfurization activities of MoS2 catalysts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6-3 刘娟, 李文英, 冯杰, 高翔
为了获得较多高活性II型MoS2活性相,采用四硫代钼酸铵原位热分解法制备了MoS2基催化剂,对比分析了Ni源引入方式和热分解气氛对MoS2活性相微观结构、表面元素化学状态和加氢脱氮脱硫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引入Mo源和Ni源原位沉淀生成无定形NiMoS4后,再热分解有利于Ni取代MoS2片晶边缘的Mo原子,被修饰后的MoS2片晶保持较高的分散度、适宜的长度(3?5 nm)和堆叠层数(2?4层),从而在边缘暴露较多具有加氢和氢解活性的rim和corner活性位点.热分解气氛H2比N2更有利于Ni在热分解过程中取代MoS2边缘的Mo原子,形成更多II型Ni-Mo-S活性结构,有利于喹啉和二苯
-
酸活化蒙脱土在二甲醚水蒸气重整制氢中的应用 。 Acid activation of montmorillonit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production of hydrogen via steam reforming of dimethyl ether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5-28 高天宇, 赵永华, 郑择, 张启俭, 刘会敏, 王欢, 冯效迁, 孟庆润
采用硝酸溶液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对钠基蒙脱土进行处理,制备了一系列酸活化蒙脱土(Acid-MMT),并以其为固体酸与商品化的Cu/ZnO/Al2O3物理混合组成双功能催化剂用于二甲醚水蒸气重整(SRD)反应.结果表明,与钠基蒙脱土相比,酸活化蒙脱土的结构、织构及酸性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变化的程度与酸处理条件密切相关.酸活化蒙淹恋慕峁购退嵝悦飨杂跋焖δ艽呋恋腟RD反应性能.其中,在80℃处理12 h的酸活化蒙脱土(Acid-MMT-80/12)与Cu/ZnO/Al2O3组成双功能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SRD性能,在p=0.1 MPa,t=350℃,GHSV=3000 h?1的反应条件下,二甲醚
-
Mo-Sn催化剂上甲醇低温氧化制甲缩醛 。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methanol to dimethoxymethane over Mo-Sn catalyst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5-12 王文秀, 高秀娟, 熊盼, 张俊峰, 宋法恩, 张清德, 韩怡卓, 谭猗生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甲醇合成甲缩醛的新型Mo-Sn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在低Mo含量时实现甲醇低温氧化高选择性制取甲缩醛.通过考察Mo含量对催化剂结构及甲醇低温氧化制甲缩醛性能的影响,发现Mo1Sn10催化剂在甲醇氧化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在140℃、常压反应条件下,甲醇转化率为14.2%,甲缩醛选择性达到了88.9%,并且反应过程中无COx生成.采用XRD、Raman、FT-IR、XPS、NH3-TPD及H2-TPR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Mo含量的催化剂结构性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较低含量Mo的存在更有利于Mo5+及MoOx的生成,而由此引起的酸性及氧化还原性的变化是
-
Zn-Al共掺杂La2O3催化剂在甲烷氧化偶联中的性能 。 Performance of Zn-Al co-doped La2O3 catalysts in the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5-28 黎营涛, 牛鹏宇, 王强, 贾丽涛, 林明桂, 李德宝
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掺杂和Zn-Al共掺杂的La2O3催化剂,运用原位表征技术研究了该催化剂在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中的构效关系.原位XRD表征结果发现,La2O3晶体在高温下沿c轴发生热膨胀.H2-TPR结果显示,La2O3基催化剂中含有两种类型的氧物种,即强结合氧和弱结合氧;XPS结果表明,强结合氧归属于为O?.Zn掺杂的La2O3催化剂在高温下形成更多的氧空位,能活化氧气产生更多的强结合氧,因而在OCM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Al的共掺杂能促进Zn在La2O3中的分散,进一步增加强结合氧数量,提升OCM反应C2+烃的选择性.
-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二氧化碳加氢中的应用 。 Application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in CO2 hydrogenation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5-18 周程, 南永永, 查飞, 田海锋, 唐小华, 常_
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急剧增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提出了许多将CO2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的策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由于其独特的孔隙率、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多活性中心、良好的稳定性和可回收性,可用于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催化转化.基于晶体多孔材料的金属有机骨架(MOF)设计和合成的各种功能纳米材料可以作为多相催化剂或载体/前体来应对这些挑战.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关注MOFs在催化二氧化碳加氢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催化加氢制备一氧化碳、甲烷、甲酸、甲醇和烯烃,分析了基于MOFs的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和提高催化活性的原因.介绍了提高新型MOF材料的催化活性和探索新的CO2转化可行的策
-
氮掺杂多孔炭负载镍纳米粒子对高温煤焦油的催化加氢转化 。 Nitrogen-doped porous carbon supported nickel nanoparticles as catalyst for catalytic hydroconversion of high-temperature coal tar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9-8 谢瑞伦, 张侠, 田誉娇, 雷昭, 曹恩德
通过对生长在石墨相氮化碳两侧的镍基沸石咪唑酸盐骨架材料进行热分解,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高活性氮掺杂多孔炭负载的镍基催化剂Ni@N-PC,并将其用于高温煤焦油异丙醇超声萃取物的催化加氢转化.催化剂的镍纳米颗粒主要包裹在碳纳米管的顶端,部分分散在碳纳米薄片表面.以1-萘酚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催化加氢转化活性,揭示了其催化反应机理.并利用GC/MS分析了高温煤焦油异丙醇超声萃取物及其加氢转化产物.结果表明,1-萘酚在120℃反应2 h有70%转化,在200℃反应2 h后完全转化,高温煤焦油异丙醇超声萃取物经加氢后得到大幅改质.高温煤焦油异丙醇超声萃取物中共检测到180种有机物,其
-
沸石催化甘蔗渣裂解制备多壁碳纳米管 。 Catalytic pyrolysis of sugarcane bagasse by zeolite catalyst for the produc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7-16 ABOUL-ENEIN Ateyya A., AWADALLAH Ahmed E., EL-DESOUKI Doaa S., ABOUL-GHEIT Noha A.K.
通过催化热解农业废弃物甘蔗渣(SCB),采用两步工艺生产具有显著应用价值的碳纳米管(CNTs).主要研究沸石催化剂(HZSM-5、HMOR和HY)、热解温度(450?700℃)和SCB/ZSM-5的比例(3?12)对SCB催化热解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随后,将第一步产生富含碳的热解产物用于第二步由Co-Mo/MgO催化生长CNTs.通过简单的两步工艺催化热解SCB生产CNTs.SCB的催化热解在半间歇式反应器(外径=4 cm,长度=90 cm)中进行,CNTs的生长在水平反应器(外径=2.5 cm,长度=100 cm)中进行.两个反应器通过玻璃管(直径0.6 cm,长度12 cm)连接并将
-
淖毛湖褐煤分级萃取可溶有机质的组成结构特征及萃余残渣的热转化性能 。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oluble organic matter from Naomaohu lignite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and thermal conversion performa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residue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6-17 毛凯敏, 莫文龙, 马凤云, 马亚亚, 王越, 魏贤勇, 樊星
采用二硫化碳、甲醇、丙酮和二硫化碳/丙酮(等体积混合溶剂)对淖毛湖褐煤(NL)进行逐级超声萃取,得到各级萃取物(E1?E4)和最终萃余物(ER).采用GC-MS对各级萃取物E1?E4中的化合物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发现E1中主要为烷烃、芳烃、醇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E2中以烷烃、醇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为主.醇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以及酯类化合物是E3中的主要物质,且酯类化合物主要为邻苯二甲酸二酯类化合物.受到CS2和丙酮这两种溶剂协同作用的影响,E4中的烯烃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也比较高.采用FT-IR对NL、E1?E4和ER中所含官能团进行表征分析,结果发现,超声萃取过程只是将淖毛湖褐煤大分子骨架中
-
镶嵌结构沥青焦的制备与表征:重相沥青中QI含量的影响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itch-based mosaic coke from heavy-phase coal pitch: Effects of quinoline insoluble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6-9 张春阳, 朱亚明, 徐允良, 胡朝帅, 赖仕全, 高丽娟, 赵雪飞
镶嵌结构沥青焦作为一种特种人造炭材料,是制备高品质各向同性石墨和核石墨的重要原料.镶嵌结构沥青焦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石墨制品的质量.为进一步明确重相沥青中QI含量对其镶嵌结构沥青焦的结构及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九种QI含量迥异的重相沥青为原料,制备了系列镶嵌结构沥青焦.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RD、Raman光谱及分峰拟合的方法对镶嵌结构焦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判定,并对九种镶嵌结构沥青焦的显微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相沥青中QI含量越高,在液相炭化过程中越有利于镶嵌结构的生成.并且,随着重相沥青QI含量的增加,镶嵌结构沥青焦中趋于规整炭微晶含量逐渐降低,无定型炭含量逐渐增加,强度越大.
-
生物质气再燃脱除流化床N2O的机理研究 。 Mechanism of N2O reduction by biomass gasification gas reburning 燃料化学学报 Pub Date : 2021-5-7 李颖, 牛胜利, 王永征, 韩奎华, 周文波, 王俊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过渡态理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再燃过程中生物质气CO对CaO催化N2O脱除的影响.构建了N2O分子在CaO(100)表面的吸附模型,同时对N2O分子在CaO(100)表面的分解及还原过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N2O在CaO(100)表面的异相分解相比于N2O的均相分解所需的能垒更低,CaO的存在有利于N2O的分解;CaO(100)表面的O活性位点被N2O分解产生的原子O毒化,而再燃过程中生物质气CO促进了CaO(100)表面活性位点的再生,有利于CaO对N2O分解的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