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 学术ACM Trans. Comput. Hum. Interact. › 论文详情
Our official English website, www.x-mol.net, welcomes your feedback! (Note: you will need to create a separate account there.)
The Five Strands of Living Lab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 IF 3.7 ) Pub Date : 2020-03-11 , DOI: 10.1145/3380958
Hamed S. Alavi 1 , Denis Lalanne 2 , Yvonne Rogers 1
Affiliation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conic Aware Home project [39] in 1999, the notion of “living laboratory” has been taken up and developed in HCI research. Many of the underpinning assumptions have evolv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various directions, while the same nomenclature is employed—inevitably in ambiguous ways. This contribution seeks to elicit an organized understanding of what we talk about and when we talk about living lab studies in HCI. This is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iscourse analysis [66, 69], a combination of coding, hypothesis generation,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s on the coded data. Analysing the discursive context within which the term living laboratory (or lab) appears in 152 SIGCHI and TOCHI articles, we extracted five divergent strands with overlapping but distinct conceptual frameworks, labeled as “Visited Places,” “Instrumented Places,” “Instrumented People,” “Lived-in Places,” and “Innovation Space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in detail the method and outcome of our analysis that draws out the five strands. Building on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part,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each of the five types of living lab is discussed using some of the prototypical examples of that kind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Finally, we discuss the raison d’être and future position of the living lab as a method within HCI research and design and in relation to advances in sensing technologies and the emerging world of intelligent built environments (e.g., smart city and smart home).

中文翻译:

五股生活实验室

自 1999 年引入标志性的 Aware Home 项目 [39] 以来,“生活实验室”的概念已在 HCI 研究中得到采纳和发展。在过去的 20 年中,许多基础假设已经向各个方向发展,而使用相同的命名法——不可避免地以模棱两可的方式。该贡献旨在引发对我们谈论的内容以及何时谈论 HCI 中的生活实验室研究的有组织的理解。这是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实现的[66, 69],结合了编码、假设生成和编码数据的推理统计。分析了 152 篇 SIGCHI 和 TOCHI 文章中出现的“生活实验室(或实验室)”一词的论述语境,我们提取了具有重叠但不同的概念框架的五个不同的链,标记为“访问过的地方”、“仪器化的地方”、“仪器化的人”、“居住的地方”和“创新空间”。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详细描述了我们的分析方法和结果,该分析得出了五个方面。在第一部分的结果的基础上,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使用文献中介绍的此类原型示例对五种类型的生活实验室中的每一种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讨论了生活实验室作为 HCI 研究和设计中的一种方法以及与传感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建筑环境(例如,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的新兴世界相关的存在理由和未来地位。我们详细描述了我们分析的方法和结果,该分析得出了五个方面。在第一部分的结果的基础上,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使用文献中介绍的此类原型示例对五种类型的生活实验室中的每一种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讨论了生活实验室作为 HCI 研究和设计中的一种方法以及与传感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建筑环境(例如,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的新兴世界相关的存在理由和未来地位。我们详细描述了我们分析的方法和结果,该分析得出了五个方面。在第一部分的结果的基础上,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使用文献中介绍的此类原型示例对五种类型的生活实验室中的每一种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讨论了生活实验室作为 HCI 研究和设计中的一种方法以及与传感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建筑环境(例如,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的新兴世界相关的存在理由和未来地位。五种类型的生活实验室中的每一种都使用文献中出现的这类原型示例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讨论了生活实验室作为 HCI 研究和设计中的一种方法以及与传感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建筑环境(例如,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的新兴世界相关的存在理由和未来地位。五种类型的生活实验室中的每一种都使用文献中出现的这类原型示例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讨论了生活实验室作为 HCI 研究和设计中的一种方法以及与传感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建筑环境(例如,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的新兴世界相关的存在理由和未来地位。
更新日期:2020-03-11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