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南科大田雷蕾课题组Angew:开壳有机共轭自由基在提升长波长激发的抗肿瘤光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南科大田雷蕾课题组Angew:开壳有机共轭自由基在提升长波长激发的抗肿瘤光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凭借其时空选择性调控及微创性等独特优势,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当前临床主流光敏剂体系主要基于II型光动力机制介导的活性生成过程,其通过能量转移途径依赖分子氧(O₂)生成单线态氧(¹O₂),然而在实体瘤普遍存在的缺氧微环境中,该机制的疗效存在显著局限性。相较而言,I型光敏剂通过电子转移机制产生超氧阴离子(O·-)、羟基自由基(·OH)等细胞毒性自由基,或经非氧依赖性光催化途径直接氧化生物大分子,展现出更优的氧适应性。但目前仍缺少系统性的I型光敏剂材料设计策略。此外,尽管近红外光激发的PDT因其深层组织穿透能力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光子能量与波长呈负相关关系(E = hc/λ),导致长波长激发光源(>800 nm)的量子产率显著衰减,降低其临床肿瘤治疗表现,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近红外光激发的I型光动力反应效率是亟待解决的挑战。

图1. 具有开壳自由基特性的近红外光敏剂实现高效NIR-II荧光成像指导的光动力治疗及机制示意图


目前,具有未配对电子的开壳有机共轭分子,因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和光电特性而吸引许多领域的研究兴趣,然而该类分子在PDT方向的应用却鲜有报道。南方科技大学田雷蕾点击查看介绍)团队设计了两种具有相同的D/A结构单元但共轭长度不同的A-D-A分子,其中具有更长共轭结构的4AM-OS表现出更高的I型光动力效率(图1)。如图2所示ESR及SQUID等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具有常规闭壳结构的2AM-CS,4AM-OS具有显著的开壳双自由基特征,且在开壳单线态基态和热激发三线态之间具有较低的能级差,说明更多的未配对自由电子将在更高的温度下能够稳定存在。因此,通过在高温条件下提升的I型ROS产率也相应证明I型光动力活性的增强与开壳层电子结构的相关性。研究团队还对两种材料进行了电子转移性质的相关研究,其中4AM-OS的光诱导产生自由电子及迁移效率明显优于闭壳2AM-CS,同时双自由基特征的电子结构展现出更多的电子能级,可以提供更多的途径来匹配光敏剂和目标分子的氧化还原电势,有效促进了电子转移及I型光动力反应效率。

图2. 4AM-OS的开壳双自由基特性分析以及有机自由基电子结构对光动力反应的影响。(a, b) 4AM-OS的分子结构和变温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SR)。(c) 4AM-O的SQUID测量显示χMT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利用Bleaney-Bowers方程拟合得到开壳单线态-三线态能隙(ΔES0-Tt)。(d) 4AM-OS的变温¹H NMR。(e) 2AM-CS和4AM-OS的飞秒瞬态吸收(fs-TA)分析的拟合曲线。(f) 2AM-CS和4AM-OS在不同温度的活性氧产率。(g, h) 2AM-CS和4AM-OS薄膜的循环伏安分析。(i) 2AM-CS和4AM-OS薄膜的瞬态光电流响应曲线。(j, k)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2AM-CS和4AM-OS能级图。


另外,本研究也揭示了I型光敏剂在抗肿瘤机制上的多重优势,除通过电子转移机制高效生成O·、·OH外,4AM-OS独特的光氧化特性可介导细胞内关键生物分子(包括NADH、血红素、核酸及蛋白质)的非氧依赖性光催化氧化损伤。基于体外及细胞水平验证的自由基增强型光动力/光催化协同机制,4AM-OS在活体实验也中表现出卓越的抗肿瘤效果。动物实验证实了4AM-OS能在安全功率的近红外光(808 nm,0.3 W cm-2)激发下在体内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相较于2AM-CS仅抑制肿瘤生长表现,同样条件下4AM-OS能显著降低肿瘤体积。同时,4AM-OS还能实现高信噪比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及良好的肿瘤富集,为肿瘤治疗提供了高效成像引导。本项研究表明,通过构建开壳的π共轭光敏剂为NIR-II荧光成像引导的近红外光激发PDT肿瘤治疗提供了新设计思路并为其临床应用转化提供材料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文章第一作者为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助理教授李亨,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古颖及博士后丁亚飞为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南方科技大学的田雷蕾教授。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The Role of Open-Shell Organic Radical in Enhancing Anti-Tumor Photocatalysis Reaction of NIR Light-Activated Photosensitizer 

Heng Li,+ Ying Gu,+ Yafei Ding,+ Jia Huang, Zhiqiang Yang, Pengbo Ding, Mengying Wang, Liang Han, Bing Yang, Liang Guo, Yuanzhu Zhang, Feng He, and Leilei Tian*

Angew. Chem. Int. Ed2025, DOI: 10.1002/anie.202423023


导师介绍

田雷蕾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5932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锁定材料科学TOP学者科研动态
阿拉丁
AMI旗下期刊编辑招募
molecular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2025生物学大类一区
胃肠病学期刊
心理学JCR Q1期刊
EMBO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2025医学大类一区
SCI期刊合辑
618助力阅读
EMBO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2025生物学大类-区
加速出版服务0522
科学润色服务0522
药学临床医疗政策
经济金融Q2好刊
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
综合医学期刊
生物医药期刊
文章Top榜单
免疫学SCI期刊
OXFORD特刊征稿进行中
教育领域多学科期刊
化学材料科学SCI期刊
临床期刊 100+
世界读书日助力阅读
老年学Q1区期刊征稿进行中
FEMS Journals历年主题
分享您的投稿习惯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上海中医
有机所
北大深圳
深圳大学
上海科技
中科院
严亮亮
南开大学
淮北师范
科罗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