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题: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nd Anti-Infective Activity of Sea Turtle AMPs Using Multiple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Strategies 通讯作者:王义鹏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作者:Zifan Ye# (叶子凡), Zhouye Xu# (徐州业), Jianhong Ouyang# (欧阳建红),Wenzhuang Shi (石文状), Shuangyu Li (李双宇), Xu Wang (汪旭), Binjuan Lu (路宾娟), Kang Wang (王慷)
背景介绍
微生物耐药性的快速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威胁,预计到2050年耐药微生物感染每年可能导致1000万例病人死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开发新型抗菌药物迫在眉睫。抗菌肽(AMPs)作为具有潜力的下一代候选抗菌药物,因其直接杀菌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大多数天然AMPs因结构不稳定、毒性和生理条件限制等缺点不适于临床应用。天然AMPs的结构改造成为近些年研究热点之一。对于天然AMPs稳定性差这一问题,目前已有多种针对性的结构改造策略,如氨基酸序列调整、关键氨基酸残基替换、非天然氨基酸替换、分子环化和订书肽等。但是,对于这些不同结构改造策略的优缺点还不清楚。
本研究以绿海龟来源的α-螺旋型抗菌肽Cm-CATH2为模板,设计了一系列衍生肽,通过序列截短、氨基酸替换、分子环化和订书肽等策略改造其结构,评估不同改造策略对其稳定性、抗菌活性、抗炎活性及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序列截短(NCM4)有效保留了Cm-CATH2的最佳活性区域,L-鸟氨酸替换(oNCM)显著增强了稳定性并改善了药物开发潜力,而其他策略则存在不同的局限性。
文章亮点
针对绿海龟来源的天然抗菌肽Cm-CATH2,系统性应用了多种结构改造策略(包括序列截短、D-氨基酸替换、L-鸟氨酸替换、L-高精氨酸替换、二硫键环化和订书肽设计),综合比较了不同修饰策略对抗菌肽稳定性、抗菌谱、抗炎活性、生物膜抑制能力以及抗菌机制的影响,提供了不同策略的优劣势分析。结果表明oNCM 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和抗菌活性,且对细菌耐药性的诱导能力显著低于传统抗生素,具有良好的临床开发前景。
工作详解
作者首先对绿海龟抗菌肽Cm-CATH2进行截短以确定其最佳活性片段,并对截短肽的抗菌活性、溶血性和细胞毒性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从N端和C端逐步截短生成的NCM1-10和CCM1-10衍生肽(图1A),发现适度截短(如NCM1-6和CCM1-6)可显著增强抗菌活性,MIC几何平均值低于母肽;而过度截短(NCM7-10和CCM7-10)则导致活性下降甚至丧失(图1B)。溶血活性分析显示所有肽对人红细胞的溶血率低于5%,但细胞毒性测试表明部分肽对哺乳动物细胞(如4T1、B16-F10)存在较高毒性(图1C-D)。在综合抗菌活性、抗炎活性和细胞毒性后,NCM4被认为是最优模板,用于后续结构改造。
图1. 截断Cm-CATH2序列,以确定最佳活性片段
作者随后以NCM4为模板,进行多种化学修饰(包括L-鸟氨酸替换、L-高精氨酸替换、D-氨基酸替换、二硫键环化和订书肽设计等)并研究对其抗菌活性、溶血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L-鸟氨酸替换(oNCM)和D-氨基酸替换(dNCM2)显著增强了肽的蛋白酶和血清稳定性(图2D-G),同时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图2A-B)和低溶血性;二硫键环化肽(dsNCM1)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抗菌效果,但效果取决于环化位点的选择。相比之下,某些修饰(如hRNCM和部分订书肽)表现出较高的溶血性或较差的稳定性,表明修饰策略需谨慎设计。整体上,oNCM、dNCM2、dsNCM1以及母本肽NCM4在活性与安全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是理想的候选肽。
图2. 多策略修饰NCM4以增强其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筛选出最佳改造肽,作者综合研究了修饰肽(oNCM、dNCM2、dsNCM1、NCM4)的抗菌活性、抗生物膜活性、抗菌机制、体内外安全性和体内抗感染效果。在大部分实验中oNCM均表现出优于其他3种修饰肽的结果,或者与之相当。尤其在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评估修饰肽的体内安全性实验中,oNCM表现出最低的急性毒性和对肝肾功能的良好安全性,优于其他修饰肽和阳性对照药多黏菌素B。这些结果表明,修饰肽特别是oNCM在活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之间取得了最佳平衡,具有良好的临床开发潜力(图3)。
图3. Cm-CATH2改造流程、活性评价与机制研究概括图
总结与展望
文章总结了通过多种结构修饰策略优化天然抗菌肽Cm-CATH2的研究成果,指出截短肽NCM4在抗菌活性和安全性方面表现最佳,而L-鸟氨酸替换(oNCM)进一步增强了肽的稳定性并保持较低毒性,成为理想的候选肽。研究分析了不同修饰方法的优缺点,揭示了抗菌肽多重作用机制(如膜破坏、DNA结合和ROS生成)的协同作用。总之,未来的抗菌肽设计应以优化生物活性为核心,同时结合合理的化学修饰以提高稳定性,并系统评估其安全性。该研究为抗菌肽的临床应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支持,有望助力解决微生物耐药性带来的全球健康挑战。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and Anti-Infective Activity of Sea Turtle AMPs Using Multiple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Strategies
Zifan Ye, Zhouye Xu, Jianhong Ouyang, Wenzhuang Shi, Shuangyu Li, Xu Wang, Binjuan Lu, Kang Wang, Yipeng Wang*
J. Med. Chem. 2024, 67, 24, 22104–22123
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4c02039
Published December 5, 2024
© 202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通讯作者信息
王义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药用多肽/蛋白发掘、药用多肽/蛋白设计改造和应用、多肽与天然免疫研究。发表SCI论文70余篇,包括以通讯作者发表 Nat Commun (2024a, 2024b), Med Res Rev (2024, 2022), J Med Chem (2024, 2023, 2022, 2018a, 2018b), Small (2023), J Biol Chem (2015)和ACS Infect Dis (2020)等论文4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总被引用2600余次,被引超过100次论文6篇,单篇最高被引290余次(Google Scholar)。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0余项。入选中国科学院人才引进计划、福建省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厦门市“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黄河三角洲地区引进急需人才、苏州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缺高层次人才等。担任Trends Biotechnol., Med. Res. Rev., Research, eLife, J. Med. Chem., Cell Rep. Phys. Sci., Mol. Ecol., Arch. Toxicol.和J. Nat. Prod.等SCI期刊审稿人。
第一作者信息
叶子凡,苏州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二年级,主要从事抗菌机制,抗菌肽构效关系研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edical Chemistry发表两篇论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mall、Bioorganic Chemistry发表两篇论文。
(本稿件来自ACS Publications)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