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全球环境和能源挑战的背景下,将热力学上惰性的二氧化碳(CO2)转化为甲醇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甲醇不仅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还可以作为清洁能源,因此其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备受关注。相比于传统的纳米颗粒催化剂(NPCs),单原子催化剂(SACs)因其高原子利用率、可调控的微观结构以及极高的甲醇选择性,在热化学CO2转化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与此同时,随着对优异催化剂要求的日益提高,单原子催化剂(SACs)这一领域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如常见的整体反应速率较低,稳定性较差以及表征手段受限等,极大的抑制了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曾春阳、福州大学谭理等人聚焦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热催化CO2甲醇化反应中的应用及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发表前瞻性论文。作者首先介绍了单原子催化剂在热催化甲醇合成反应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图1c)。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在催化性能、构效关系、机理研究以及结构表征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图2)。最后,作者对未来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见解与思路。
图1. (a, b) 间歇式反应器与固定床反应器的示意图,(c) 热催化CO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所用单原子催化剂的分类及研究进展,(d, e) 氢气分子在ZnZrOx和Pt/In2O3表面的解离。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图2. 单原子催化剂在热催化CO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潜在机遇与挑战。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如今,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CO2加氢制甲醇中正成为一种具有前景的催化剂,其独特的产物分布和明确的配位结构使其成为研究反应中的结构-活性关系的理想模型。然而,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CO2活化速率较低、反应稳定性不佳以及缺乏有效检测方法等方面的不足,仍使我们对适用于甲醇合成反应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尚不足以满足当前工业生产的需求。
因此,展望未来,作者对新型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设计合成提出了以下看法:
(1)选择的载体应具有足够的缺陷位点(如晶格空位、位错、间隙缺陷)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以有效锚定单原子。同时,载体表面应当还具备较多的碱性位点以提高对CO2的吸附;
(2)负载的孤立金属应具备优异的H2解离能力,并能将活性H物种快速传递到周围吸附的CO2上,这对于反应决速步如HCOO*→CH3O*至关重要。此外,单原子位点对CO中间体的强吸附有助于其进一步氢化为甲醇,从而提高甲醇选择性;
(3)金属与载体间相互作用应适中,过弱的MSI会影响单原子位点的稳定性,而过强的MSI可能抑制催化活性。与此同时,催化剂体系的设计应适当考虑各种表征方法的局限性,并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开发更先进和表面检测灵敏的表征方法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将大大有利于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CO2转化合成甲醇反应中的研究和发展。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福州大学大学博士研究生赵慧博。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Thermochemical CO2 Reduction to Methanol over Metal-Based Single-Atom Catalysts (SACs): Outlook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ments
Huibo Zhao, Xiaochen Liu, Chunyang Zeng*, Wen Liu, Li Tan*
J. Am. Chem. Soc., 2024, 146, 23649–23662, DOI: 10.1021/jacs.4c0852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赵慧博,于2017年7月在山东理工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于2023年7月在福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谭理教授。现于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刘汶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中活性位点与机理的研究。目前在Nat. Catal., J. Am. Chem. Soc, J. Energy Chem., Appl. Catal. B, Chem. Eng. J., J. Catal., Catal. Sci. Technol.等期刊发表论文15篇。
通讯作者:
曾春阳,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科技项目处副处长。参与编制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组织行业科技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石化行业绿色低碳、精细化工和智能化工等。目前在J. Am. Chem. Soc, Fuel, Ind. Eng. Chem. Res., Green Carbon, Res. Chem.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谭理,教授,博导,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助理。兼任《燃料化学学报》学术编辑,《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低碳化学与化工》青年编委。围绕低碳资源转化反应过程,尤其针对C1分子的高附加值转化及其相关反应机理开展研究。目前在Nat. Catal., J. Am. Chem. Soc, J. Energy Chem., Chem. Sci., ACS Catal., Appl. Catal. B,《燃料化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并分别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