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王帆教授团队,联合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常凌乾等人,通过将离子共振纳米探针、光学三维超分辨定位法与机器学习技术相结合,开发了超分辨光子力显微镜,并首次实现了水溶液中纳米热力学极限的亚飞牛灵敏度力学传感。该项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相关工作以“Sub-femtonewton force sensing in solution by super-resolved photonic force microscopy”为题,发表于最新一期的Nature Photonics 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单旭晨助理教授、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丁磊博士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王大境,共同通讯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帆教授、钟晓岚教授、常凌乾教授,其中王帆教授主持了这项工作。文章作者还包括悉尼科技大学金大勇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江雷院士。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支持项目、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研究背景
从分子运动到引力波的探测,精确的力测量对于探测生物和物理过程至关重要。然而,尽管测力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但水溶液中弱力的三维纳米尺度测量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基于光镊与纳米探针的光子力显微镜(PFM)具有三维力测量能力,可实现飞牛顿(fN)灵敏度力学测量精度,目前德国Lohmüller课题组最高测力精度可以达到2.4 fN。但是在实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超越fN灵敏度仍然是PFM面临的巨大挑战。
王帆课题组通过镧系离子掺杂纳米粒子(Ln-NPs)作为纳米探针,开发了一种超分辨光子力显微镜,实现了纳米级弱力传感技术。Ln-NPs 具有长期稳定和高亮度的荧光,利用这一特点将荧光信号作为位置探测信息,并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从二维图像中提取出超高精度的三维定位信息。利用这一技术,该课题组研究了水溶液中长距离相互作用力的测量,最小检测力值可达108.2阿牛顿(aN)。同时利用Ln-NPs中的离子共振效应,仅需要10.22 mW的功率就可以达到稳定操控纳米粒子的效果,这个强度的激光只导致温度变化在0.7 ℃范围内。光镊的位置操控、纳米级别的定位精度与亚飞牛顿级别的弱力测量技术结合产生的超分辨光子力显微镜不仅使超高精度的纳米粒子定位成为了可能,还可以广泛的应用到亚细胞级别的力学测量技术当中去,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细胞内部力学检测的精度,为细胞内的精细化生物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研究亮点
研究人员在原有光子力显微镜基础上,引入了上转换纳米粒子作为荧光探针,以测力精度公式为基础在势阱刚度、定位精度与定位数据量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最终发现,低势阱刚度、高定位精度与多定位数据可以提升测力精度,如图1c、d和e所示。
图1. a, 单个被捕获纳米粒子在无外力作用下的三维位置分布。b ,(a)中的测量统计直方图。c, 势阱刚度对力灵敏度的影响。d, 力灵敏度随 x 轴(i)、y 轴(ii)和 z 轴(iii)的定位精度而变化。e, 在小定位精度和大定位精度下,x 轴 (i)、y 轴 (ii) 和 z 轴 (iii) 的力灵敏度随测量数据量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z轴定位精度,将超分辨率成像中柱透镜的定位方法引入到了光镊三维定位方法之中。柱透镜引入了更多的轴向信息,并且可以从图像的长宽比中得到z轴的位置(图2a、2b)。但是此种方法的定位精度在成像面附近不是很高(图2c),因此研究人员引入了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不同轴向位置的图像进行训练得到了更好的定位精度(图2d、e、f和g)。
图2. a, 被捕获的 Ln-NP 在不同 z 位置的荧光图像 PSF 宽度的变化。b, (a) 中 PSF 宽度的 y/x 比值随轴向位置(z)的变化。c, 根据校准曲线 (b),在不同轴向位置上荧光定位误差。d, DNN 的构建,通过记录被困纳米粒子在不同 z 位置上的视频,对PSF 特征进行识别。e, 在未知 Z 位置测量单个纳米粒子的三维捕获刚度。轴向捕获刚度由 DNN 获得,横向刚度由中心法获得。f,训练网络得到的单个纳米粒子的捕获轴向位置。g, 三维定位精度。
研究人员利用这种高精度定位方法研究了电场中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弱电场力检测。在上转换纳米粒子直径为58纳米,表面电势约为35 mV的时候,分别用0.1 V与0.2 V的电压推动纳米粒子,在此电场力作用下,纳米粒子所受电场力分别为591 aN与1182 aN最小检测到的电场力为108.2 aN(图3i)。这是水溶液中光子力显微镜首次突破飞牛级别的测力精度。
图3. a, 在均匀电场中测量被捕获单个纳米粒子的电场力的示意图。b, 在 10 V 至 -10 V 的外加电场下被捕获单个纳米粒子的位置分布图。c, 粒子中心移动和电极板产生的电场力。d, 计算得出的刚度和位置偏移随测量时间的变化。e, 使用 58 纳米 Ln-NP 在无外力作用下展示的纳米级热极限力灵敏度。f, Zetasizer 测得的纳米粒子块体溶液的 Zeta 电位分布。g, 0.1 V 和 0.2 V 外电势下不同 Zeta 电位的单个Ln-NPs产生的光学力。h, 实验测得的外力。i, 单个纳米粒子 #1-#8 上的电场力。
研究人员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金膜的扰动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当光镊操控纳米粒子靠近金膜的过程中会受到反方向的阻力,这一微小的推力会随着纳米粒子的靠近而增强。此外,将金膜表面敷上一层DNA链之后,纳米粒子所受的反向推力从80飞牛降低到约40 fN(图4f)。该实验表明在水溶液中纳米颗粒与DNA分子是具长程作用力的。该技术为探究生理环境中生物分子的长程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图4. a, 测量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图。b, 被捕获的单个纳米粒子在不同位置的散点图。c, 对照组中心与实验中心位置的差值。d, 不同位置的捕获刚度。e, 不同位置的检测力。f,Ln-NCs 与金表面之间的平均检测力,以及 Ln-NCs 与涂有 DNA 的金表面之间的检测力。
应用与展望
本工作报道的SRPFM是一种在生理溶液中可靠的纳米级3D亚飞牛力传感技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技术从二维荧光视频中提取纳米分辨率的三维位置,结合先进的离子共振纳米光镊技术,使力灵敏度降至热极限,约为1.8 ,比报道的最佳灵敏度值高5倍。SRPFM技术可以检测到单个纳米颗粒低至108 aN的电场力。阿牛顿的灵敏度和Ln-NPs的出现使光镊测力技术在亚细胞生物纳米科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过表面修饰的Ln-NPs可以与外泌体和整合素等生物颗粒连接,以检测纳米级微小的生物力相互作用。这种SRPFM还提供了一种将Ln-NPs的温度感知、冷却和加热能力与力感知相关联的多功能高空间分辨率三维微扰传感方法,为未来的物理学、生物学等研究方向打开了新的大门。王帆教授课题组后续将使用该技术进行DNA链相互作用、以及CRISPR与DNA分子相互作用的力学研究。欢迎有相关研究兴趣的老师讨论合作。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Sub-femtonewton force sensing in solution by super-resolved photonic force microscopy
Xuchen Shan, Lei Ding, Dajing Wang, Shihui Wen, Jinlong Shi, Chaohao Chen, Yang Wang, Hongyan Zhu, Zhaocun Huang, Shen S. J. Wang, Xiaolan Zhong, Baolei Liu, Peter John Reece, Wei Ren, Weichang Hao, Xunyu Lu, Jie Lu, Qian Peter Su, Lingqian Chang, Lingdong Sun, Dayong Jin, Lei Jiang & Fan Wang
Nat. Photon., 2024, DOI: 10.1038/s41566-024-01462-7
主要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单旭晨博士
单旭晨,助理教授,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博士后、卓越师资博士后。2022年毕业于悉尼科技大学获得光学博士学位。自2017年攻读博士以来一直从事纳米材料以及光子学相关研究,师从悉尼科技大学金大勇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帆教授。共参与发表SCI文章15篇,Google Scholar 近五年引用50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等。2022年担任“MDPI Sensors”特刊编辑,申请专利10余项。
丁磊博士
丁磊,澳洲RMIT大学博后,现从事激光直写技术在显示和光场探测方面的应用,以及上转换辅助的3D打印。2022年获得悉尼科技大学光学博士学位。自2018年攻博以来,主要从事有机分子三重态湮灭上转换和无机稀土掺杂上转换的前沿研究,开发了纳米水平的多模式散射干涉显微镜,单激光扫描的多路复用超分辨显微镜,以及aN水平的超弱力探测平台。共发表SCI文章19篇,其中以第一/共一作者共发表8篇,包括Nat. Photonics, Adv. Mater., Adv. Sci., Nano Lett. Anal. Chem。
王大境
北航物理学院在读博士生,师从王帆教授。主要从事纳米光镊方面的科学研究。
通讯作者
王帆教授
王帆教授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从事纳米光子学与生物光子学研究。于2022年全职回到北航物理学院,建立纳米光子学课题组(www.fanwanglab.com)。王帆教授共发表SCI 文章90余篇,含Nature以及子刊13篇,通讯/共通讯文章含Nature Photon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Optica, Nano Letters等。所有文章Web of Science 累计他引超过4796次,h-index 33。主持基金委区域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海外优青人才项目1项,北京市面上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委员会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计算成像专委会青年委员;担任APL Photonics,Frontiers in Chemistry,中国稀土学报和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及ICPS, PIERS等国际会议组织委员。曾获得澳大利亚青年学者奖(DECRA)、澳大利亚David Syme研究奖以及iCANX青年科学家奖。受到Light People人物专访(点击阅读详细)。
王帆课题组诚邀有光子学背景的青年才俊通过海外优青和北航海外人才计划(点击阅读详细)加盟课题组。诚招光子学背景的优秀博士后(点击阅读详细)、博士和硕士。更具体的信息请联系fanwang@buaa.edu.cn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74322
常凌乾教授
常凌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曾于美国北德州大学任助理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从事纳米医疗芯片研究(纳米电穿孔技术、细胞诊疗)。已发表100余篇SCI期刊论文,其中通讯论文75篇(期刊IF>10论文60篇),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Photonics, 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等;获工信部杰出青年奖,Micro Nano Engineering青年科学家奖 (全球每年3-4人, 首位国内获奖人)、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最高奖-校长奖、中国科技新锐人物奖、MINE青年科学家等荣誉。VIEW、Biosensors等10余部期刊副主编及编委。创立载愈生物,已完成两轮融资3000余万,申报2项医疗器械,估值1.5亿。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226472
钟晓岚教授
钟晓岚,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光学博士学位。2013年4月-2017年5月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超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17年6月,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计划加入北航物理学院。发表SCI文章70余篇,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CS Nano, Nano Energ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Physical Review系列等,总引用3000余次,H因子29,单篇最高引用超过450次。主持/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航卓越百人支持计划,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本领域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海报20余次,并应多所著名大学及科研院所邀请做学术报告。研究成果得到了相关领域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74325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