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题:Interfacial Compatibility of Core–Shell Cellulose Nanocrystals for Improving Dynamic Covalent Adaptable Networks’ Fracture Resistance in Nanohybrid Vitrimer Composites
通讯作者:赵博欣,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作者:Jian Sun (孙健), Mingrui Liang (梁铭芮), Lu Yin, Geoffrey Rivers, Guangwei Hu, Qinmin Pan (潘勤敏), Boxin Zhao*(赵博欣)
背景介绍
在聚合物基体中添加功能性纳米材料,是近年来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功能化或改性的一种常见策略,用以提高力学机械性能、增强耐化学腐蚀性、赋予环境污染抗性等等。相比金属、陶瓷和有机等纳米材料,生物基纤维素纳米材料具有低碳排放、原材料来源丰富、可持续性、可再生性、可回收性、环境友好、可生物降解、无毒等优点。通过化学共价键修饰、表面活性化、湿法混炼、聚合物接枝和物理包覆等预处理方法,纤维素纳米材料在聚合物网络中的添加量和分散性分别得到有效的增加和改善,从而得到力学机械性能增强的纳米复合材料。然而研究报道发现,在聚合物网络中的非流动性纳米材料,会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成为聚合物网络-纳米材料界面附近聚合物链段运动的阻碍,从而导致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弹性衰减、失效应变降低和失效应力提高受限。因此,通过功能性纳米材料实现增强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全面破损抗性(失效应变和失效应力)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文章亮点
近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赵博欣教授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纤维素纳米晶材料用于改善类玻璃聚合物vitrimer的破损抗性(包括失效应力和失效应变)的合作研究。具有动态共价键的类玻璃聚合物vitrimer,在外部刺激下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交联网络重排,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维持一定的网络密度,从而能在避免破坏整体聚合物网络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修复、形变、加工和回收等行为,是一种具备了热塑性和热固性材料优点的新型高分子材料。本工作通过有机酸催化开环聚合反应的改进,进一步提升了聚己内酯高分子(PCL)在纤维素纳米晶(CNC)表面的接枝效率,将CNC(长度132.4 nm,PDI = 0.313和直径6 ± 1 nm)制备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杂化物CNC-PCL(长度398.3 nm,PDI = 0.264和直径12 ± 3 nm)(图1)。将这种功能化的纳米杂化物与环氧-硫醇预聚物混合,经过“点击”反应后得到掺杂CNC-PCL的环氧-硫醇vitrimer纳米复合物,最后通过vitrimer纳米复合物中的酯键和羟基之间的酯交换反应将分散掺杂的CNC-PCL交联于vitrimer网络中(图2a)。得益于CNC-PCL和vitrimer自身拥有的丰富酯键和羟基,交联的CNC-PCL可以通过酯交换反应有效地调控vitrimer纳米复合物的应力松弛行为和酯交换反应的活化能,为其再加工性能奠定基础(图2b)。此外,相比处于掺杂分散状态的CNC-PCL,交联状态下的CNC-PCL为vitrimer纳米复合物的力学破损抗性实现了进一步的改善,添加量为15 wt%时(V15)可达到未添加样品2.5倍的杨氏模量,2.0倍的失效应变和5.4倍的失效应力(图3)。
图1. (a)核壳结构CNC-PCL纳米杂化物的合成过程;(b)及其TEM图像;(c)CNC和CNC-PCL的动态光散射分析数据和(d)AFM图像及其表面数据图。
图2. (a)CNC-PCL交联于环氧-硫醇vitrimer网络的合成过程;(b)及其可逆酯交换反应。
图3. 含有CNC-PCL的vitrimer纳米复合物的应变-应力曲线:(a)未处理前的分散掺杂状态;(b)热压酯交换反应后的交联状态(1 MPa,160 °C,24h)。
总结/展望
研究团队将具有核壳结构的CNC-PCL交联于环氧-硫醇vitrimer网络中,利用PCL外壳的界面相容性,纳米杂化物CNC-PCL可以有效地调控vitrimer纳米复合物的应力松弛行为,并进一步改善其力学破损抗性(杨氏模量、失效应力和失效应变)。本文设计的界面相容性为聚合物网络和功能性纳米材料之间的协助结合和性能的综合增强带来了新视野,有望为新一代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提供指导方向。
相关论文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孙健(现已入职国科温州研究院)和硕士研究生梁铭芮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赵博欣教授为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信息
赵博欣 教授
赵博欣 教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系终身教授。研究领域为仿生界面工程材料,如受“荷叶效应”启发的自清洁和抗粘附材料表面,仿生蜥蜴壁虎脚趾分层级的多毛状结构材料的粘附材料,海洋贻贝湿粘附系统及高分子导电复合材料等的开发与研究。2012年获得加拿大安大略省经济发展和创新委员会Early Researcher Awards,2015年获得富布赖特客座首席科学家奖。迄今为止已在Nat. Mater., PNAS,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5700次。
滑铁卢大学表面科学与生物纳米材料实验室网页:
孙健 岗位研究员
孙健 博士,国科温州研究院,低维软物质课题组岗位研究员。2018年1月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杨槐 教授和杨洲 教授)。入职国科温州研究院以前,先后就职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合作导师:杨槐 教授)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系(合作导师:赵博欣 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功能性软物质材料及其智能化应用,包括先进液晶材料、分子马达和纤维素纳米晶等。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经费资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目前,已在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Sci., Cell Rep. Phys. Sci.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
扫描二维码阅读英文原文,或点此查看原文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3, 15, 33, 39786–39796
Publication Date: August 14, 2023
https://doi.org/10.1021/acsami.3c05041
Copyright © 202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serv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ty of chemists, engineers, physicists and biologists focusing on how newly-discover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ial processes can be developed and us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The editors are proud of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journal since its inception in 2009, both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research reported in those articles. ACS AMI is also truly international, with the majority of published articles now coming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capturing the rapid growth in applied research around the globe.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