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版权为林奕婷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背景介绍
近年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NO是造成空气污染、酸雨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将NO转化为有化学价值的含氮化学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传统的工业NO减排方法是选择性催化还原工艺,即NO与尿素衍生的NH3反应生成N2和H2O。然而,此过程在复杂的装置系统中高温下运行,具有潜在的二次污染风险,并且需要极具化学价值的试剂NH3,它是生产氮肥、染料、塑料等的重要化学品,还是一种无碳能源载体。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使用水作为质子供体的电催化NO还原是一个极具前景的NO减排方案,既可以减少NO排放,又可以产生可利用的化学品NH3。
成果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孙旭平团队通过简单退火商用柠檬酸铋制备了一种Bi@C纳米片复合材料,被无定形碳材料包裹的Bi纳米颗粒高密度镶嵌在100 nm厚的碳纳米片中,具有高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Bi@C展现出高效的NORR产氨活性(FENH3:93% @-0.4 V vs. RHE; NH3 yield:1592.5 μg·h−1·mg−1cat. @-0.7 V vs. RHE)。此外,它还可用作 Zn-NO电池的阴极材料,组装的Bi@C基Zn-NO电池具有至少6 h的持续放电能力,同时达到355.6 μg·h−1·cm−2的产氨率。 作者简介 孙旭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6-2009年期间先后在康斯坦茨大学、多伦多大学和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1月加入长春应化所,2015年11月到四川大学工作,2018年4月加入电子科技大学。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2004)、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8)、中科院优秀导师奖(2015);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高被引作者(2017 & 2018)、化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及化学和材料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0),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20)。发表论文500余篇,总引用次数53000余次,H指数122。研究主要集中于功能纳米材料结构的合理设计及电化学能量转换与储存、传感和环境应用。 文章信息 Q. Liu, Y. Lin, L. Yue, et al. Bi nanoparticles/carbon nanosheet composite: A high-efficiency electrocatalyst for NO reduction to NH3. Nano Research. 2022, 15 (6) : 5032-5037.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2-4283-9. 识别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访问全文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