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南师大李亚飞/王彧课题组Chem. Sci.:为什么M-N-C单原子催化剂的CO2电化学还原产物通常是CO?

南师大李亚飞/王彧课题组Chem. Sci.:为什么M-N-C单原子催化剂的CO2电化学还原产物通常是CO?

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因诸多显著的优点在CO2电化学还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探索。然而让人困惑的是,目前已报道的金属-氮-碳(M-N-C)单原子催化剂的CO2还原产物几乎都是CO,而甲酸(甲酸盐)却很难被检测到。甚至于某些对甲酸具有高选择性的体相金属催化剂(例如Bi、In),当以单原子形式出现时也变得对CO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对于单原子催化剂的CO/甲酸选择性问题,无论是实验还是理论研究一直都缺乏有说服力的解释,这也妨碍了对单原子催化剂的性能进行进一步优化。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李亚飞/王彧课题组通过基于恒电势方法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M-N-C单子催化剂倾向产CO的原因进行了解答,并提出可采用CO2吸附构型来判断CO/甲酸的选择性。


长期以来,理论研究中一直采用关键中间体*COOH/*OCHO的热力学吸附能来指示催化剂的CO/甲酸选择性。研究者以产CO的Bi-N-C单原子催化剂和产甲酸的Bi纳米片为模型催化剂,也计算了不同外加电压下*COOH*和*OCHO的能量。结构表明不管是单原子还是纳米片,它们对*OCHO吸附都是强于*COOH的,因此热力学结果无法解释实验观测到的高CO选择性。有鉴于此,研究者从CO2分子的吸附构型出发展了深入研究。发现在外电压的作用下,Bi单原子催化剂中金属活性位点会产生电荷沉积现象,从而使得CO2在Bi单原子上的吸附构型逐渐从直线型的O-C-O结构(物理吸附)转变为“V”型的O-C-O结构(化学吸附)。化学吸附的*CO2和*COOH具有类似的“V”型结构,而要想生成“Λ”型*OCHO,CO2必须要经历一个翻转过程。动力学计算证明,相比生成*OCHO,生成*COOH的能垒更低,从而导致高的CO生成选择性。作为对比,Bi纳米片在外电场下的电荷集聚现场不明显,CO2在较宽的电势范围内都保持着直线形的物理吸附,动力学上生成OCHO*更加有利,从而导致高的甲酸生成选择性。以上结果表明CO/甲酸的选择性和CO2吸附构型有关。研究者将该结论进一步拓展到其他金属单原子催化剂。计算发现除了Bi单原子催化剂外,其它典型的M-N-C单原子催化剂(M=Fe, Co, Ni, In)以及Au和Ag等金属催化剂也可通过计算工作电压下的CO2的吸附构型来判断产物的选择性。

图1. (a) Bi-N-C单原子催化剂和 (b) Bi纳米片的反应中间体结构图;(c,d) 不同电压下中间体COOH*和OCHO*的能量。


图2. (a,b) 不同电压下CO2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构型的能量;从外加电压从0 V转变为‒0.6 V时,(c) Bi-N-C单原子催化剂和 (d) Bi纳米片表面的电荷变化。


图3. Bi-N-C单原子催化剂的 (a) *CO2‒*COOH和 (c) *CO2‒*OCHO过程;(b) 能垒随电势变化的关系;(d) 物理吸附的CO2和化学吸附的CO2的能量差。


图4. 其它典型的M-N-C单原子催化剂的CO2吸附行为。


该工作为CO2电化学还原的选择性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也为M-N-C单原子催化剂和其它催化剂的选择性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一成果近期发表Chemical Science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王彧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刘天阳,通讯作者是李亚飞教授。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Why heterogeneous single-atom catalysts preferentially produce CO in the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

Yu Wang, Tianyang Liu and Yafei Li

Chem. Sci., 2022, DOI: 10.1039/D2SC01593E


导师介绍

李亚飞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1787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开学季购书享好礼新
有奖问卷征集新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广州
深圳湾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南科大
新泽西
罗格斯
上海交大
中科院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