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JACS:钯催化2-异腈苯甲酰胺的不对称偶联—环化反应构建轴手性的2-芳基-和2,3-二芳基喹唑啉酮

JACS:钯催化2-异腈苯甲酰胺的不对称偶联—环化反应构建轴手性的2-芳基-和2,3-二芳基喹唑啉酮

联芳基旋阻异构 (atropisomerism) 是众多旋阻异构现象中最普遍的一种。一般认为当旋阻能垒ΔG≥30 Kcal/mol且两个芳基具有非对称结构时,它就具有稳定的轴手性。ΔG越大,轴手性越稳定;而20 < ΔG < 30 Kcal/mol这类具有不稳定轴手性的分子在合成中应当避免,特别是在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中;ΔG < 20 Kcal/mol可以认为没有旋阻异构。具有稳定轴手性的联芳基结构广泛存在于手性配体、手性催化剂、天然产物、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因此,对映体选择性合成具有稳定轴手性的联芳基化合物是近年来不对称合成领域的热点,涌现出大量的优秀的合成方法。这些方法从合成策略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1)两个芳基物种之间的不对称偶联,即构建手性轴;2)通过不对称环化或者从环状化合物的去中心手性芳构化,构建联芳环结构中的一个芳环;和3)对前手性的联芳环结构的修饰,包括不对称去对称化,C-H键官能化,不对称开环等。而第4种策略,即通过同时构建二芳基轴和芳环,在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中鲜有报道,目前仅有两例,而且都是两个五员杂环相联的结构。


异腈是一类特殊的具有形式上的二价碳的结构,它参与的多组分反应,如Ugi反应广为人知。此外,异腈在对过渡金属物种特别是钯物种的迁移插入反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表现出与CO类似的化学性质,但在产物结构上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是,异腈基团和过渡金属之间的强配位能力严重影响了手性配体和钯的配位,导致了钯催化的异腈插入即亚胺化反应很难实现不对称转化。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研究员(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长期以来致力于官能化异腈参与的新反应研究,他们利用官能化异腈的策略,成功地在钯催化的不对称的环亚胺化反应方面取得突破。他们先后实现了官能化异腈的不对称去对称化C-H活化的策略实现了中心手性 (ACS Catal., 2017, 7, 3832) 和平面手性 (Org. Lett., 2018, 20, 1837) 的构建,首次将钯催化的不对称异腈插入反应的ee值提高到90%以上。近日,他们又把这一策略成功应用到轴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上。


在该反应中,N-烷基-2-异腈基苯甲酰胺和2,6-二取代的碘苯化合物在钯催化的条件下能够以高收率和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轴手性2-芳基喹唑啉酮。这一反应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拓展了合成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的第4条策略,即在构建二芳基轴的同时环化芳构化,实现了两个不同的六员环的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的合成;2)首次实现了轴手性的2-芳基喹唑啉酮的合成,以往的合成都是集中在3位N-芳基手性轴的构建。DFT计算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旋阻能垒ΔG>32 Kcal/mol,热稳定实验表明,其中一个化合物的甲苯溶液加热到110 ℃,12个小时以后没有观测到消旋;3)当用N-(2,4-二甲氧基苯基)-2-异腈基苯甲酰胺作为官能化异腈底物时,能够以中等的非对映选择性和优秀的对映选择性获得同时包含两个手性轴的2,3-二芳基喹唑啉酮化合物。为相邻两根手性轴的同时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4)合成的轴手性的2-芳基喹唑啉酮可以成功转化成结构独特的N,P配体,在初步的钯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AAA)中表现出良好的不对称诱导效果。


总之,这一研究不仅为合成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以及多个手性轴的同时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研究具有轴手性的2-芳基喹唑啉酮这类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其衍生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官能化异腈在钯催化的不对称环亚胺化中应用的成功范例。


相关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2016级博士研究生滕帆罗爽副研究员是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772198, 21871268, 22071250),生物岛实验室前沿研究项目(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实验室)(2018GRZ110105017),中国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A1515011428),广西“八桂学者”计划项目。作者也非常感谢中科院超级计算中心广州分中心的支持。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Palladium-Catalyzed Atroposelective Coupling−Cyclization of 2‑Isocyanobenzamides to Construct Axially Chiral 2‑Aryl- and 2,3-Diarylquinazolinones

Fan Teng, Ting Yu, Yan Peng, Weiming Hu, Huaanzi Hu, Yimiao He, Shuang Luo,* Qiang Zhu*

J. Am. Chem. Soc., 2021, 142, DOI: 10.1021/jacs.1c00640


导师介绍

朱强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5708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组织工程与器官再造
关注医疗与健康教育
开学季购书享好礼
naturecomputationalscience
EDITINGSERVICES编辑润色
2022年度论文正式公布
立足当下探索未来科研
关注GIS,GPS 及遥感技术
生物领域230+SCI期刊
关注全球公共卫生初审平均8天反馈
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酶抑制与药物开发
EDITINGSERVICES新
走近女性科研工作者
陆地海洋大气主动被动遥感技术应用
特刊ChemicalEngineeringDistilled
SDG12废弃物能源
关注世界环境日减塑捡塑
关注人工智能最新研究
关注教育理论应用教育学
SDG2关注世界饥饿日
naturecommunications
OXFORD NSR
屿渡论文,编辑服务
浙大
南科大
西湖大学
丹麦
广州
印第安
香港
南开大学
北京大学
上海交大
隐藏1h前已浏览文章
课题组网站
新版X-MOL期刊搜索和高级搜索功能介绍
ACS材料视界
x-mol收录
试剂库存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