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香港大学支志明教授课题组:Au(III)-Au(III)之间是否存在弱相互作用?

香港大学支志明教授课题组:Au(III)-Au(III)之间是否存在弱相互作用?

注:文末有本文科研思路分析


闭壳层d10-d10(AuI-AuI)/d8-d8(PtII-PtII,RhI-RhI,IrI-IrI)配合物中的金属-金属弱相互作用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在基态和激发态都发现两个金属-金属之间有弱的化学成键作用。然而,关于两个三价AuIII配合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罕有报道。支志明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最近在J. Am. Chem. Soc.发表的文章中描述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配体的钳形阳离子AuIII配合物,其中AuIII-亚烯基配合物在其晶体结构中显示出距离仅有3.367 Å的AuIII-AuIII距离;AuIII-异氰配合物在聚集时显示出红移吸收峰和显著的磷光特性,该种变化被证实是受在激发态产生的AuIII-AuIII相互作用的影响;AuIII-乙炔配合物可以在改变阴离子后可以进行可控的活性超分子聚合。光谱研究和理论计算表明,AuIII配合物在聚集态时产生的激发态属于3[π-π*]和3LMMCT的混合激发态。研究发现AuIII聚集体的形态高度依赖于阴离子和浓度。

图1设计合成的AuIII配合物的化学结构


图2 化合物3d的晶体结构


如图2所示,3d的晶体结构显示出Z字形Au-Au链结构,具有约3.367 Å的紧密Au-Au接触。


图3 (a)用TDDFT方法计算得到的单体3和二聚体[3]2的吸收光谱。(b)单体3和二聚体[3]2的分子轨道图


支志明教授团队对化合物3的吸收光谱(图3a)进行计算,发现二聚体[3]2的最低吸收带显示出红移(从单体的371nm到二聚体的395 nm)。通过对单体3的分子轨道(MO)图的计算(图3b),发现LUMO中的有部分AuIII(6pz)轨道的参与。在二聚体[3]2中,支志明教授团队提出在两个AuIII中心之间形成了弱的成键轨道σ(6pz),并成为具有较低能量的新LUMO。因此,在激发态下, HOMO轨道上的其中一个单电子将被激发至Au-Au的成键轨道σ(6pz)上,产生弱的AuIII-AuIII成键相互作用。

图4. 自组装路径示意图


考虑到化合物13受浓度、阴离子影响的动力学自组装过程,支志明教授团队应用了一个动力学模型来进行表示。如图4所示,符号A代表单体,An是具有n个单体的聚集体,n表示成核需要的单体的数量。


自组装的过程被分成了四步:步骤一,首先AuIII-阴离子配合物溶解于CH3CN或CH2Cl2有机溶剂中,并且被溶剂分子包围。在此阶段中,阴离子与金属阳离子有着紧密接触。步骤二,将不良溶剂(水或甲苯)注入到配合物的溶液(CH3CN或CH2Cl2)中时,有机溶剂笼被破坏,并且迅速形成动力学亚稳聚集态An*,被称之为“非活性核”。由于单体A和非活性核An*之间没有足够高的能垒,因此该过程发生的非常迅速。在该动力学亚稳态下,阴离子仍然与AuIII化合物具有相对紧密的接触。步骤三,通过破坏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使无活性核缓慢转变为“活性核”An。该过程高度依赖于阴离子,并且反应活化能受到金属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该转化过程也被认为是速率决定步骤。步骤四,如果溶液中存在过量的剩余单体,这些单体将在活化核的末端进一步聚集,这被称为伸长过程,如图5所示。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香港大学支志明教授,第一作者为万晴云博士。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Kinetically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of Phosphorescent AuIII Aggregates and Ligand-to-Metal–Metal Charge Transfer Excited State: A Combined Spectroscopic and DFT/TDDFT Study

Qingyun Wan, Jiuxu Xia, Wei Lu, Jun Yang, Chi-Ming Che

J. Am. Chem. Soc., 2019, 141, 11572-11582, DOI: 10.1021/jacs.9b04007


导师介绍

支志明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9057


科研思路分析


Q:这项研究最初是什么目的?

A:正一价AuI-AuI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Pyykkö及其同事对AuI系统的工作表明,AuI-AuI吸引力主要来自色散力和相对论效应的共同作用(Chem. - Eur. J., 1997, 3, 1458)。与AuI中的d10-d10相互作用相比,对AuIII-AuIII(d8-d8)相互作用的研究非常少。AuIII的等电子PtII和PdII(d8-d8)在聚集态时会显示出特定的低能量电子跃迁,该现象是否能在AuIII配合物中出现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几十年来,平面四配位PtII化合物在超分子自组装,3MMLCT(金属-金属-配体电荷转移)激发态和光致发光等相关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与闭壳层PtII-PtII相互作用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PdII配合物在聚集时也可以显示PtII-PtII相互作用和1/3MMLCT激发态。文献中曾报道过一系列基于钳型PtII配合物的p型空穴传输光响应半导体(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9895.)。由于AuIII离子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并且比PtII离子更亲电,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使用AuIII配合物作为结构单元,在自组装过程获得具有新功能的超分子材料。


并且,文献中报道了有关动力学控制下的PtII和PtII配合物的超分子聚合(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3089;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7189)。但是经过动力学控制的基于AuIII配合物的超分子聚合过程罕有报道,并且鲜有研究聚焦在AuIII聚集体的激发态上。超分子聚合的动力学控制在生物结构的合成中非常普遍,已被发现是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高度有序纳米结构的有力工具。活性超分子聚合反应(Nat. Chem., 2014, 6, 188.)最近收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当下该领域在过渡金属配合物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


Q:研究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

A:文献中对于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的理论非常多,从1978年Hoffmann教授提出的spd轨道杂化模型,1991年Pyykkö教授提出的分子间色散力和相对论效应的模型,再到2011年Grimme教授提出的配体-配体间色散作用力的模型。每个理论之间都有冲突,都均有著名实验化学家的支持。我们在研究AuIII体系的立足点,是基于其激发态在金属金属相互作用下的变化。当AuIII的5d、6p轨道受分子间相互作用影响后,会产生相当可观的变化。该种变化如何影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AuIII化合物的磷光特性(激发态寿命和能量),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


致谢:这个课题从立题到顺利结题得益于导师支志明教授的辛勤指导,也得到了南科大陆为老师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特别感谢。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广州
天大
清华
清华
北大
上海交大
中科院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