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人工智能助推新药研发

人工智能助推新药研发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的袁曙光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带领团队,在Cell子刊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影响因子 11.5)上发表题为“Advancing Drug Discovery vi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新药研发)”的综述性论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陈显翀,通讯作者为袁曙光,第一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人工智能(AI)在各行各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图像与声音的识别到无人汽车和无人机的制造,AI技术都功不可没。近年来,随着AI在计算生物学领域的突破与应用,利用AI加速新药研发成为AI应用领域的一个热门方向。传统的新药研发平均需要12年的时间和20-30亿美金的投入。光临床前期研究平均就需要花费5-6年的时间。如何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已经成为各大制药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在此大背景环境下,AI在临床前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优势得到突出体现。本论文作者结合自身的药物研发成功经验,系统介绍了如何利用AI来完成临床前新药创新。AI在临床前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药物作用靶标的预测、药物分子结合位点预测、靶标蛋白三维结构预测、计算机虚拟筛选、海量虚拟数据的构建、药物分子适应症的预测、化学合成布局、药物分子结构改造、药物毒理毒性预测、药物分子水溶性预测、以及临床前药物研发最后期的分子晶形预测等。与传统新药研发管线比,基于AI和生物计算的新药研发管线平均1-2年就可以完成临床前药物研发。

图1. 基于AI和计算生物学的药物研发管线与传统研发管线的对比


基于AI和计算生物学的研发管线,团队成员曾3年将两个临床前first-in-class新药推向临床;成功完成20多个不同药物靶标的计算机虚拟筛选;为多个孤儿受体(orphan receptor)寻找到唯我独有(me-only)的药物分子并以此确定了孤儿受体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适应症。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Advancing Drug Discovery vi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C. Stephen Chan, Hanbin Shan, Thamani Dahoun, Horst Vogel, Shuguang Yuan

Trends Pharmacol. Sci., 2019, DOI: 10.1016/j.tips.2019.06.004


作者简介


袁曙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主任、正研究员。2009年获得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2009年10月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全额奖学金资助,先后在比利时鲁汶大学(KULeuven), 波兰科学院,洛桑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完成博士学位。2013年6月获得最佳博士论文奖。近年来,袁曙光博士一直致力于GPCRs计算机模拟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药研发研究。通过全原子长时间尺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ll-atom long time scal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揭示GPCRs的激活机制和小分子的特异性原理。2013年,作者首次发现了钠离子在鸦片受体(mu opioid receptor)的激活过程中的机理 (Angew Chem Int Ed, 2013, doi:10.1002/anie.201302244)。2014年,作者通过对Rhodopsin, A2AR和β2AR三个GPCRs受体的系统研究, 首次发现了GPCRs被激活的时候,在GPCRs内部能够形成连续的水分子通路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doi:10.1038/ncomms5733)。同年作者又揭示了GPCRs 形成水分子通路的开关(Angew Chem Int Ed, 2013, doi:10.1002/anie.201409679)。2015年,作者发现了鸦片受体的小分子特异性原理,系统阐述了为什么两个结构上非常相似的小分子其中一个是激动剂,而另外一个则是拮抗剂(Angew Chem Int Ed, 2015, doi:10.1002/anie.201501742)。该工作并被主编选定为热门文章。2016年,作者揭示了5-HT1A受体的立体选择性原理 (Angew. Chem Int Ed, 2016, doi:10.1002/anie.201603766)。同年,作者还发现了P2Y1受体两种不同的拮抗剂抑制机制(Angew Chem Int Ed, 2016, doi:10.1002/anie.201605147) 。2018年,作者通过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发现了GPCR药物分子的新的结合位点 (Chemical Science, doi:10.1039/C8SC01680A)。2019年通过生物计算与AI的方法,从160万个化合物出发,为Olfr73受体蛋白寻找到了17个高活性的药物候选分子(Communications Biology, doi: 10.1038/s42003-019-0384-8)。此外作者还带领团队3年将两个临床前first-in-class新药推向临床;成功完成20多个不同药物靶标的计算机虚拟筛选;为多个孤儿受体(orphan receptor)寻找到唯我独有(me-only)的药物分子并以此确定了孤儿受体的生理功能与疾病适应症。


袁曙光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5898

课题组链接

http://www.gpcrm.org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广州
天大
清华
清华
北大
上海交大
中科院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