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吃荔枝致71个孩子患病,10例死亡?真相是什么?

吃荔枝致71个孩子患病,10例死亡?真相是什么?

夏天是吃水果的好季节,很多人认为只要是新鲜的水果对人体健康都是有利的,其实不然,吃水果不当或是过量也会引发所谓的“水果病”。近日,一条“空腹吃荔枝10个孩子死亡!医生的呼吁为所有人敲响警钟!”的网文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其中提到的“荔枝病”让很多人都表示害怕和困惑:夏季正是吃荔枝的好季节,孩子空腹食用真的会有生命危险吗?还能不能让孩子吃荔枝了?

图片来自网络


说实话,笔者刚看到这个报道也是一头雾水,甚至觉得这又是一条脑残假新闻。荔枝怎么可能会对人体有害?如果有的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女主——杨玉环女士,还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男主——苏轼先生,都应该早早毒发身亡才对啊?


谣言还是事实?


就在笔者脑中给该文盖上“谣言”红戳之时,看到文中居然引用了一篇文献:2000年发表在《广西医学》杂志上的一篇题为“小儿荔枝病71例临床分析”的论文[1]


经过查询,这篇文献居然是真实存在的,《广西医学》也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第二个案例离我们更近,发生在去年。经过笔者一番较真的查询,找到了报道的原始来源——《广州日报》的微信公众号[2]


这一番查询让笔者更加困惑,难道荔枝真的可能对人体有害?


看这两个案例,发病者都是儿童,发病前存在连日进食大量荔枝并且几乎或完全不吃其他食物的情况,发病通常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主要症状表现为昏迷、呕吐、抽搐等,化验检查显示所有患者都存在严重低血糖,最终诊断为空腹吃荔枝导致的突发性低血糖症。


诊断虽然确定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荔枝含糖量那么高,怎么可能会引起低血糖呢?


导致“荔枝病”的可能原因


“荔枝病”可能还真是一种低血糖症。在“小儿荔枝病71例临床分析”一文中,作者讨论了荔枝病的发病机理:(1)荔枝中含有可降低血糖的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MCPG);(2)高浓度果糖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3)大量果糖引起肝葡萄糖产生的急性抑制。但从其参考的引文来看,以上说法并未能站得住脚。


各大“专家”和各路媒体也纷纷对荔枝病的成因进行了铺天盖地的解读,答案无外乎以下几种:

(A)荔枝中大量果糖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刺激大量胰岛素分泌,而胰岛素在“镇压”血糖时用力过猛,导致血糖降的过低并最终出现低血糖症。

(B)果糖需在肝脏中的转化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当改造果糖的转化酶供不应求时,大量果糖直接进入血液,并直接刺激大量胰岛素分泌,最后造成低血糖。

(C)荔枝中含有降血糖氨酸(hypoglycin 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物质降低了血糖最终导致了荔枝病。

(D)以上皆有可能。


到底正确答案是那个?先不急,让我们用排除法解解这道选择题。

图片来自网络


果糖导致胰岛素过度分泌从而降低血糖?


A和B两种答案都与果糖有关,我们首先看看果糖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情况。


研究表明,果糖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5(GLUT5)转运入小肠上皮细胞,然后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扩散进入血液,由于GLUT5和GLUT2在小肠内的低活性,使得果糖在小肠的吸收率并不高。葡萄糖会影响小肠对果糖的吸收,当摄入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为1:1时,果糖在小肠内的吸收率最高。而大量未被吸收的果糖会在肠内菌群的发酵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短链脂肪酸等,从而引起腹胀、腹泻等肠易激综合征疾病[3-4]


所有的细胞和组织都参与了葡萄糖的代谢,而果糖的主要代谢场所是肝脏。果糖在肝脏内代谢后有三处去向,大约17%的果糖存储为糖原,20-50%果糖转化为葡萄糖,剩余的中间产物有部分转化为3-磷酸甘油和乙酰辅酶A,进而促进脂肪的合成。此外,果糖的代谢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不依赖胰岛素。因为果糖的摄入不刺激胃分泌抑胃肽(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且胰腺不含GLUT5,使其不能摄取果糖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3-4]


综述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每人每天能吸收的果糖总量是有限的,吸收的果糖只有一小部分会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果糖不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荔枝病的症状并不表现出果糖过量引起的腹胀、腹泻等,因此A和B答案可能是错误的。


噢,正确答案是C?先别急,让我们考证下。


降血糖氨酸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会降低血糖?


正常情况下,我们即便夜里不进食,早上起床也不会发生低血糖。有时候就算一天不吃饭,也同样不会发生低血糖。那么体内的血糖是如何维持的呢?实际上,当食物提供的葡萄糖消耗殆尽时,血液中葡萄糖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的糖异生作用以及脂肪酸分解产生,其中肝糖原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糖异生作用在长时间饥饿时作为血糖的来源。早期研究表明,降血糖氨酸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可以阻止糖异生作用和脂肪酸β氧化(脂肪生成糖的关键步骤)中断葡萄糖补充最终导致低血糖,而荔枝中恰恰含有这两种物质[5] 这不禁让人们产生了联想:荔枝病的罪魁祸首是不是就是它们呢?


2014年印度主要荔枝产区穆扎法尔布尔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荔枝病案例,390名儿童发病,122人死亡的病情立刻引起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重视。针对这次突发事件,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于2017年在医学杂志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上揭开了荔枝病发病的神秘面纱[6]


总的来说,此次印度的荔枝病案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病情发生在当地荔枝主要产区,从5月份开始出现发病案例,在6月份(荔枝季节)爆发,7月份逐渐消失。

(2)发病者有390名,都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其中1-5岁的患者占72%,10-15岁的患者占25%,死亡人数为122人。

(3)患者发病前吃过大量荔枝,此后的时间段内也未吃其他食物就入睡,在凌晨3点至早晨8点(即睡觉时间)发病,发病症状主要为低血糖症。327名住院的儿童中有204人检查出血糖浓度低于3.89 mmol/L(人体空腹全血血糖正常值为3.9-6.1 mmol/L)。有记录的349名患者中,有239人在住院期间接受了葡萄糖治疗(dextrose therapy),其中173人存活。


经过排查其他病因,研究人员最终确认病因很可能与荔枝导致的低血糖有关。


进一步,研究人员给出了几个重要的发现:

(1)供检测的尿液样本中发现了荔枝中降血糖氨酸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的代谢物,并且含量较高:73份病例尿样中有47例检测出降血糖氨酸的尿液代谢物,33例检测出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的尿液代谢物,32例同时检测出以上两种物质的代谢物。

(2)80份尿样检测显示有72例存在血浆酰基肉碱异常,75份尿样检测显示有67例存在尿液有机酸异常,这两个结果都暗示患者体内的脂肪酸代谢严重紊乱。

(3)15种对照尿样中无一存在类似发现。

(4)在当地的荔枝果实中,研究人员检测到浓度范围在44.9-220 ug/g的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以及12.4-152.0 ug/g的降血糖氨酸,这两种物质在未成熟的荔枝果实中的含量更高。


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推测出荔枝病可能的发病原因:


儿童,特别是营养不良的孩子或幼儿,白天进食了大量荔枝抑制了食欲,导致在吃完荔枝到睡觉前的时间段内未吃任何其他的食物。而荔枝所提供的葡萄糖(包括果糖转化的葡萄糖)在餐后2-5小时就消耗完了,在睡眠期间人体主要靠肝糖原、糖异生、脂肪分解三种途径维持血糖水平,但是儿童的肝糖原储备不足,荔枝中的降血糖氨酸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又阻止了其他两种生糖途径,最终便导致了夜间空腹期的低血糖症状。


所以目前看来“空腹吃荔枝”导致荔枝病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应该是“吃了大量荔枝后空腹入睡”才对。


可能有人会问:前面那篇“小儿荔枝病71例临床分析”的学术文章中关于荔枝病发病机制的推断就不算靠谱,这篇也就是个相关性研究,会不会也……


好吧,其实这篇研究确实也有可能不靠谱,在文章结论中研究人员明确表明只能确定降血糖氨酸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与荔枝病的相关性,并没有足够强的因果关系证据。换句话说,各路媒体根据这项最新研究所得出的——降血糖氨酸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就是荔枝病的“罪魁祸首”——这一结论有点为时过早。


事实上,在这篇文章之前,关于荔枝中降血糖氨酸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可能导致荔枝病的研究已有不少。在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一份终期指南文件,为其工作人员提供了含“降血糖氨酸”灌装、冷冻及其他西非荔枝果产品的执行标准指南,建议扣留降血糖氨酸含量在100 ppm以上的西非荔枝果产品[7]


虽然目前导致荔枝病的真正原因并不明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果糖摄入刺激胰岛素分泌进而降低血糖”这一解释并不可靠,而降血糖氨酸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造成葡萄糖补充中断的解释似乎更合理一些。


最后,建议大家不要一次吃太多荔枝,特别是小孩、低血糖患者以及治疗中的糖尿病患者!“日啖荔枝三百颗”肯定是不行的!荔枝不要空腹食用,另外,也不要吃不成熟的荔枝!


参考文献:

1. 刘莹. 小儿荔枝病71例临床分析[J]. 广西医学, 2000, 5:1038-1039

2. https://mp.weixin.qq.com/s/5EwhQcq0jfraFbDANRQZ-Q

3. 王兴安,巫冠中. 果糖的代谢及其对健康的影响[J].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1, 19(3):244-246

4. 蔡雯雯,李铎. 果糖的吸收代谢以及与健康的关系[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6, 42(3):265-272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poglycin_A

6. Association of acute toxic encephalopathy with litchi consumption in an outbreak in Muzaffarpur, India, 2014: a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7, 5, e458–e466, DOI: 10.1016/S2214-109X(17)30035-9

7.https://www.fda.gov/downloads/iceci/compliancemanuals/compliancepolicyguidancemanual/ucm327508.pdf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广州
天大
清华
清华
北大
上海交大
中科院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