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Nature Chem.:实验室安全,警钟长鸣!

Nature Chem.:实验室安全,警钟长鸣!

前不久,加拿大温莎大学A. Dana MenardJohn F. TrantNature Chemistry 上发表综述文章“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academic lab safety research”,对近些年学术实验室安全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该文开篇就带大家回忆了11年前UCLA的Sheharbano Sangji因实验室安全事故而去世的沉痛故事。


2008年12月29日,UCLA的Patrick Harran教授实验室的研究助理Sangji在操作大量叔丁基锂时,抽取试剂的注射器活塞滑出了针筒,而Sangji当时并没有穿防护服,试剂溅到了她的衣服上,叔丁基锂遇空气立即着火,造成Sangji全身超过40%部分2度或3度烧伤,医院全力救治几周也没有挽回Sangji的生命,她去世时仅仅只有23岁。

Sangji生前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Sangji辞世11周年之际,我们介绍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一个:


实验可以重做,

生命不能重来!


作者首先对2008-2018年部分有公开资料报道的实验室事故进行了汇总,列出了多例有科研人员遇难的严重实验室安全事故。

图片来源:Nat. Chem.


作者回溯了实验室事故相关文献报道,强调了两个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风险,一是来自实验所用的材料设备,另一个是来自操作者,主要包括操作者的专业知识或技能。


实验用品风险大家估计并不陌生,总有一些带着各种“死神传说”的试剂,比如重氮甲烷、有机锂试剂、二甲基过氧化酮等等。特别是有机锂试剂,因其用途广泛但“见风就着”的特点,几乎只要一听说化学实验室失火、爆炸,丁基锂总是会被作为嫌疑对象提起。就连做个丁基锂取用装置都能发篇不错的SCI论文(点击阅读相关)。对于试剂的危险性,作者认为各位研究人员在发表文章时应该更多提及试剂的潜在危害。不过在2016年726个化学期刊中,仅有8%的期刊在它们的文章中提示了试剂安全风险[1]


试剂本身固然危险,只要储存得当一般还是安全的。高危试剂最大的危险恐怕还是在使用期间,也就是作者提到的第二个因素——“操作者”。操作者的因素则复杂的多,比如操作者是否接受过使用高危试剂的专门训练;是否对所用试剂的性质充分了解;是否准备了相应措施应对试剂突发泄露喷溅;是否在操作过程穿戴了相应的防护设备……文中列举了一些调研结果,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仅有40%的人在实验室工作中会一直穿戴个人防护装置 [2],有65%的人承认从不佩戴防护手套 [3],现状堪忧。


无论是对试剂的熟悉程度还是个人防护习惯,其实都折射出背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专业的安全培训。由Nature 和UCLA组织的一项涉及2400名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针对特殊试剂的安全培训 [4]。类似结果在Schröder的研究中也有体现,他们的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接受过安全培训,但是仅有26%的受访者在实验开始前30天内接受过相关培训 [5]。在另一项小范围的调研中,47%的受访者不知道他们所在实验室的安全培训频率,甚至9%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诸如着火、试剂撒漏等突发事件 [2]。今年,美国化学会推出了新的期刊ACS Chemical Health & Safety [6],更多关注实验安全话题,截止写稿时已经有3篇论文在线刊出。希望有更多研究实验室安全的论文被大家阅读学习。

图片来源:ACS Chem. Health Saf. [6]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本君当年“辣眼睛”的亲身经历吧。在念硕士期间,用制备HPLC分离某样品,样品没有完全溶解于流动相,当时图省事用0.22 μm滤膜的针头滤器直接过滤混悬液,那阻力可想而知,手上用的力量也越来越大。于是,在某一个时刻样品溶液从接口处迸射出来,直接溅入我没有带护目镜的眼睛……原来二氯甲烷/甲醇混合溶液是如此的辣眼睛……还好实验室配备了洗眼器,还好我知道怎么用,还好我简单冲洗后马上去了眼科医院……如果当时处置不当,也许现在就不能码下这些字了。各位读者朋友,进实验室佩戴护目镜、穿防护服真的很重要,因为就算你是操作纯熟的实验大神,你能保证你身边做实验的兄弟姐妹也是大神吗?


关于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的文章已经有很多,X-MOL此前也给过可操作的具体建议(点击阅读详细),但本君认为重中之重还是心中永远保有一份敬畏与警惕。欢迎各位留言分享自己或身边朋友曾经经历的实验室大小意外事故,希望大家能从中吸取经验,安全科研,警钟长鸣!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academic lab safety research

A. Dana Ménard, John F. Trant

Nat. Chem., 2019, DOI: 10.1038/s41557-019-0375-x


参考文献:

1. Grabowski, L. E. & Goode, S. R. Review and analysis of safety policies of chemical journals. J. Chem. Health Saf., 23, 30–35 (2016).

2. Ayi, H.-R. & Hon, C.-Y. 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compliance in academic laboratories: A Canadian perspective. J. Chem. Health Saf., 25, 6–12 (2018).

3. Sieloff, A. C., Shendell, D. G., Marshall, E. G. & Ohman-Strickland, P. An examination of injuries and respiratory irritation symptoms among a sample of undergraduate chemistry students from a Public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J. Chem. Health Saf., 20, 17–26 (2013).

4. Van Noorden, R. Safety survey reveals lab risks. Nature, 493, 9–10 (2013).

5. Schröder, I., Huang, D. Y. Q., Ellis, O., Gibson, J. H. & Wayne, N. L. Laboratory safety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A comparison of academic,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researchers. J. Chem. Health Saf., 23, 12–23 (2016).

6. https://pubs.acs.org/journal/achsc5


(本文由乐只君子供稿)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购书送好礼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左智伟--多次发布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广州
天大
清华
清华
北大
上海交大
中科院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