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96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李跃春硕士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研究论文:自然启发的纳米酶作为原位信号放大的信号标志物: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双比色免疫色谱分析
李跃春硕士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研究论文:自然启发的纳米酶作为原位信号放大的信号标志物: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双比色免疫色谱分析
发布时间:2022-06-14

课题组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期刊上发表题为“Nature-inspired nanozymes as signal markers for in-situ signal amplification strategy: A portable dual-colorimetric immuno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based on smartphone”的研究文章,论文第一作者为李跃春硕士,通讯作者为王建龙教授,第一作者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内容:由于缺乏通用的描述来预测作为免疫色谱分析(ICA)信号标记(SM)的纳米酶,目前对作为SM的纳米酶的开发严重依赖于试错策略,这阻碍了具有单克隆抗体(mAbs)识别的纳米酶的合理设计。本文受天然多铁过氧化物酶活性中心结构和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启发,利用没食子酸合理设计了一种具有单克隆抗体识别活性的人工过氧化物酶,即利用没食子酸(GA)与多价铁螯合。研究了过氧化物酶样Fe-GA纳米酶(FGN)的最基本特征,表现出高催化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随后,FGN被应用为ICA单克隆抗体的SM,其在ICA传感器中起以下三重作用:(I)单克隆抗体的直接识别者;(二)原始比色信号发生器;(iii)催化原位放大比色信号发生器。为了制造ICA更便于携带,我们采用了智能手机和主成分分析(PCA)来辅助现场分析检测。作为概念验证,克伦特罗(CLL)通过基于智能手机的纳米酶介导的双比色ICA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提出的双比色ICA显示出高的分析能力CLL的定量性能,检测范围为0–6 ng mL-1,检测限(LOD)低至0.172 ng mL-1。同时,所提出的双色ICA具有显著的可行性,成功应用于猪肉和鸡肉中CLL的检测。


 


原文连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2.11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