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1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内活动   >  珞珈工业遗产第二讲·同济大学左琰教授讲座讲义
珞珈工业遗产第二讲·同济大学左琰教授讲座讲义
发布时间:2021-04-25

讲座主题:青海军工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讲座时间:2021420日星期二15:00

讲座方式:腾讯会议(线上)、学术志平台

讲座主持:韩晗博士

主讲人:左琰教授

主要内容:

 

一、韩晗博士对左琰教授进行简要介绍。

左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名城委工业遗产学部委员。长期从事建筑遗产保护和室内设计的教研以及工程实践,发表建筑与室内学术文章8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出版《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第一作者)、《西部再开发与工业遗产再生—青海大通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第一作者)等多本专著。

二、主要内容。

左琰教授的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青海三线工业遗产进行了简要介绍,首先介绍了青海的基本情况,青海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适合化学工业发展。其次,介绍了三线建设的背景,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国家为了应付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在中国的广大的西部地区建设工业基地。再次,介绍了青海的三线工业,

主要以军事工业、核工业为主,包括5256221701705706805806535等工厂,详细列出30个全国支援青海三线建设的工厂。最后,这些工厂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变革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破产,遗留下诸多分散各处、日趋衰败的厂房遗址遗迹。

第二部分是主要对青海大通光明化工厂即705厂的历史、特征、现状和出路进行介绍。首先,左琰教授用丰富的图片介绍了青海大通县和705厂的地理位置和705厂周边、厂区内部、厂房、文献资料等进行了介绍。其次,左琰教授介绍了705厂保护的历程。2012年底,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青海专委会杨来申主任于向青海省相关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705厂去留问题的提案——《青海工业文化博览园策划建议书》,打响了青海705厂保护战的第一枪。201311月,左教授与杨来申主任、蒲仪军博士和日本建筑师学会前会长乔治国广教授受邀第一次前往青海大通,为当地县政府各级领导和西宁师生举办了一场工业遗产保护和再生大型论坛,县政府高度重视,派出了县常委宣传部孙桂萍来主持演讲,与会者300多人,会场反响热烈,大家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这个理念都感到新鲜和振奋。

第三部分左教授主要通过他们在20147月举办的705厂保护和再生的设计工作营为例,向我们介绍了青海模式:新三线建设。所谓新三线建设,就是指:设计的价值、学术的力量、记忆的回响这新三线。在第一线中,左教授分享了“2014青海大通工业遗产设计营”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指导老师为徐苏斌的第一组和董卫、陆地为指导老师的第四组的工作基本情况。左教授提出第一线的意义在于设计营是一次产学研高度结合的实战演绎,这种整合多方资源的设计营活动是面向社会的实验性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第二线是学术的力量。在设计营期间,举办了2014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设计论坛。刘伯英、董卫、徐苏斌、张松、陆地、朱晓明、周立军等学者进行学术发言,还与当地县政府交流讨论、学者与政府各部分的圆桌研讨会。第二线的意义是凝聚学者和专家集体智慧和力量的成现,突出团队的力量,增强东西部地区间的学术互动,建立起学界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了解诉求,达成共识。第三线是记忆的回响,采访了三线建设的一代和二代建设者。左教授认为三线遗产最宝贵的当属这些正在消失的“三线人”,他们的奋斗史体现出当年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而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国家和民族精神应该得以继承和发扬,对他们的访谈是这种特殊遗产的抢救式保存。

最后,左教授通过两段视频展示了“705厂保护和再生的设计工作营”的成果。并提出希望工业遗址再度复兴,挖掘它的活力,给与其第二次生命。并向所有顶天立地、无私无畏、经历过“三线”建设岁月的高尚灵魂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三、韩晗博士进行总结。

左老师以自身的经历特别以青海大通工业遗产保护项目为例,为我们今后进行工业遗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工业遗产保护的好和坏都有一种“人传人”的现象,一个地方搞得好,整个片区都能做得不错。如果一个地方搞得不好,整个片区就会变成“锈带”。青海大通的保护工作,将会对青海三线建设都会有好的“人传人”的现象。工业遗产不仅是建筑的保护,人地时空交错复合的产物,新老三线的比喻明确了三线建设的保护留有家国情怀,与党史和国史相结合,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工作是我国文物工作的一部分,文旅融合介入是一种路径而不是整个工业遗产保护的全部。今天保护工业遗产的过程是一个存史、资政、育人整体复合的过程,对于一段历史的追溯,也是对一份情怀的继承和坚守,而不是单纯的制造一个网红打卡地。左老师的分享给很多同学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启发。

                                                                                                                   


文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