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24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Prof. Furong Zhu from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visits the lab (香港浸会大学 朱福荣教授 访问实验室)
Prof. Furong Zhu from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visits the lab (香港浸会大学 朱福荣教授 访问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0-06-07

朱福荣,香港浸会大学  物理系  教授 

(Prof. Furong ZHU,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朱福荣,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教授。于1983年和1986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物理系博士学位。于1993至199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至1997年,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物理系任研究员,从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硅薄膜器件的研究工作。1997年,加入新加坡材料研究院。从2005年起担任新加坡材料研究院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部门主管。2009年9月加入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目前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有机电子卓越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Organic Electronics)主任, 先进材料研究院(Institute of Advanced Materials)副主任, 物理系绿色科技(能源)理学硕士课程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2)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显示及白光照明;3)有机近红外传感器及应用;4)有机光电子器件物理、表面和界面物理。已发表一百五十余篇研究论文,论文被他引超过5000余次。获邀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专题报告50余次。申请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的相关发明专利9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已毕业11人。基于有机电子的学术科研成果基础,在2019年伊始,获香港创新及科技署支持在香港成立了宏视科技有限公司(Crimson Vision Technology Limited),致力于为社会服务,开发便携式有机近红外光探测器,应用于近红外可视,生物成像,环境和健康监测。


Title:  近红外光的可视化研究与实现

Date: July 16, 2019 (Tuesday) 15:00

Venue: Room 510, MGI

Abstract: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以薄膜半导体为基础的科技在环境监测,健康诊断以及安防等诸多产业和领域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环境方面,我们正在经历一系列的挑战,比如海洋污染,土壤退化,雾霾加剧等等。为避免环境继续恶化以及带来的负面伤害,规范化的环境监控技术和标准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进步。在这些监测系统中,近红外光的探测与可视化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本次报告中,将把关注点放在近红外光的直接可视化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近红外光探测层与可见光发光二极层的结合,可以实现从近红外光到可见光的转换。这个过程也称之为上转换,因为低能量的光子通过器件转换成高能量的光子。近红外光可视器件由一个近红外光探测层(NIR PD)和一个可见光电致发光层(Visible LED)组成一个复合叠层电致发光发光二极管。近红外光探测层同时也是可见光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电荷(空穴)传输层, 其机理可以由下图展示。当近红外光照射到叠层器件中的近红外光探测层时,近红外光产生的空穴会在外电压的帮助下注入可见光发光层,实现可见光的电致发光,这这个过程中,近红外光光子转换成载流子又继而转换成可见光光子,从而实现上转换功能。器件表面被近红外光照射的部分才会实现可见光电致发光,出现近红外光与可见光一一对应的结果,从而实现了近红外光的直接可视。这个近红外光可视化器件中的光发光层,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层或是钙钛矿发光层。钙钛矿发光层具有较窄的发射光谱,在成像系统中非常有潜力。其发光光谱中心位于520纳米,非常靠近人眼视觉的峰值,方便可视化实现。在这个上转换器件中,我们使用了可溶液处理的半导体薄膜层,包括近红外吸收的有机分子,绿光的钙钛矿发光层,具有很大的潜力实现低成本打印法加工。另外,由于溶液法加工半导体层的方便性,近红外光可视器件可以做成大面积,方便近红外光成像等应用。器件可以工作在低压下,方便实现小型化以及可穿戴需求。本工作中的上转换器件非常有潜力实现高性能,低成本的近红外光可视系统,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