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4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北京师范大学杨清正教授以“I-型光动力治疗光敏剂”为题来我院作精彩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杨清正教授以“I-型光动力治疗光敏剂”为题来我院作精彩报告!
发布时间:2023-06-27

杨清正教授简介:

  杨清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化学学院副院长。199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9年先后在法国路易斯巴斯德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到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调动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子光化学,包括分子组装对激发态性能的调控、基于组装的光功能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发光材料、荧光探针、光动力治疗等领域的应用等。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文章1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2)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亚洲及大洋洲光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3),英国皇家学会的牛顿高级学者基金(2015),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青年奖(2021)。


报告摘要:

  光动力治疗(PDT)是利用光敏药物(光敏剂)在光照下敏化分子氧产生的活性氧对肿瘤或感染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其具有副作用小、特异性高以及不产生耐药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根据敏化生成活性氧的机制不同,光敏剂可分为I-型和II-型光敏剂。在光照条件下,I型光敏剂和生物底物、分子氧通过多级的电子或质子转移生成活性氧自由基,而II-型光敏剂直接和分子氧通过三线态能量传递生成单线态氧(1O2)。目前已报道的光敏剂大多为II-型光敏剂,其对氧浓度高度依赖,而肿瘤组织固有的乏氧微环境会严重限制PDT疗效。与此不同,I型光敏剂具有良好的乏氧耐受性,即使在乏氧条件下,也可以发挥PDT疗效。然而,由于能量传递和电子转移的竞争,并且光敏剂往往更容易通过能量传递途径敏化分子氧生成1O2,目前缺少有效的策略来控制光敏剂通过电子转移而不通过能量传递敏化分子氧,使得I型光敏剂的设计开发极具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两种构建I型光敏剂的策略,制备了两类基于BODIPY的I型光敏剂:1)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降低光敏剂的三线态的能量,使其不能与分子氧发生能量传递生成1O2,从而选择性通过I-型光动力途径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2)通过分子组装的方式引入电子给体或受体,促进光敏剂的电子转移效率,实现了II-型光敏剂到I-型光敏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