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956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APSB丨一种新的体外鼻腔模型构建方法
APSB丨一种新的体外鼻腔模型构建方法
发布时间:2020-04-13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高会乐教授团队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了一篇关于构建体外鼻腔M细胞模型的文章:构建体外鼻腔M细胞模型用于纳米制剂的转运评价,并评价M细胞靶向制剂鼻腔给药的黏膜接种效果 (Construction in vitro nasal cavity mimic M-cell model, designing M cell targeting nanoparticles and evaluation mucosal vaccination by nasal administration,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0.02.011


M 细胞(微褶皱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上皮细胞,其形态不规则,顶端缺少刷状缘,两侧细胞膜间距很近,基部胞膜向顶部呈穹隆状突起,形成口袋样结构。内含有 B、T淋巴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其底部有树突状细胞。M 细胞广泛存在于呼吸道、肠道等处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中,其中,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中分布着较多的 M 细胞,是鼻腔给予的大分子药物及微粒的主要吸收部位,同时也是鼻腔免疫应答中抗原递呈的主要部位。iRGD作为一种细胞膜通透性肽,通过RGD基序与细胞表面表达的αv整合素受体结合,通过共给药可以促进纳米粒的摄取。因此,本研究工作利用iRGD与M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结合促进纳米颗粒或抗原的摄取,可提高鼻腔免疫效果


本项工作构建了一种基于M细胞的体外模拟鼻腔的模型。通过Calu-3细胞与Raji细胞翻转共培养诱导M细胞分化。考察了单层膜紧密连接的形成。通过评价唾液酸Lewis A抗原(SLAA)和整合素β1的表达的上调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下调观察M细胞的分化。另外,文章通过用iRGD肽(cRGDKGPDC)靶向M细胞后,用M细胞模型评价纳米粒的转运。以及体内评价了iRGD联合给药后诱导免疫反应增强的效果。该项工作主要由2017级硕士杨小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