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860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APSB丨探索渗透性和滞留率“双高”的纳米药物递送新策略
APSB丨探索渗透性和滞留率“双高”的纳米药物递送新策略
发布时间:2021-01-28

(本报道已在网站公开发表:https://mp.weixin.qq.com/s/IrNmBlJ8GiC9x0jyh06ARw

《药学学报》中英文刊青年编委、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高会乐教授团队,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2020年第12期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关于化学-光动力联合治疗的新型递药系统研究工作:负载GSH响应性SN38二聚体的形状变化纳米载体共给iRGD以增强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效果。

纳米药物是实现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使“静态”纳米药物递送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渗透与滞留之间的矛盾。此外,依赖于EPR效应的传统纳米药物靶向效率不高,载药量低,以及担载单一化疗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均使得纳米粒在递送肿瘤药物时不能发挥很好的治疗效果。

基于此,在前期构建的形状变化纳米载体(Adv Funct Mater 2019,180846223)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种RGD环肽(iRGD)与激光刺激响应变形纳米载体共递送策略,通过增加在肿瘤组织中的深层穿透和滞留,从而增强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效果,拟到达对抗乳腺癌的作用。研究中,主动靶向肽iRGD的应用赋予纳米粒主动靶向的效果,提高纳米载体在肿瘤部位的蓄积和穿透,一旦纳米颗粒进入肿瘤组织,在650 nm激光照射下,胆红素/二氢卟酚e6-β折叠肽作为可见光-活性氧簇(ROS)响应变形材料,可完成球形到线形的转变,从而提高瘤内滞留与细胞亲和力。此外,为了提高载药量,将二硫键连接的7-乙基-10-羟基喜树碱二聚体(d-SN38)负载到纳米颗粒中,其药物活性仅在肿瘤内高水平的谷胱甘肽的环境中被激活,进一步减少了药物非特异性释放的细胞毒性。至此,本研究的联合治疗策略采用了iRGD提高肿瘤靶向性和穿透性,形状可变的纳米载体提高在肿瘤部位的滞留率,SN38二聚体提高载药量和肿瘤特异性药物释放,SN38与Ce6联合应用发挥化疗-光动力治疗协同作用,最终极大地提高了纳米药物的肿瘤靶向性、穿透性和滞留率,并增强了抗癌效果

GSH-responsive SN38 dimer-loaded shape-transformable nanoparticles with iRGD for enhancing chemo-photodynamic therapy

Congcong LinFan TongRui Liu, Rou Xie, Ting LeiYuxiu ChenZhihang YangHuile Gao, Xiangrong Yu

Acta Pharm Sin B 2020; 10(12): 2348-2361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0.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