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535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杨可师兄的毕业寄语
杨可师兄的毕业寄语
发布时间:2020-09-04

    时间过的飞快,曾经幻想的毕业今天也终于轮到我了。大家都很熟了,客套话我就不多说了,下面说点干货。

    不知道大家刚进组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完全没有对应的背景知识,拿到文献两眼摸黑只知道其中工作高大上,读起来头头是道,放下去转身就忘。工作汇报心惊胆战,文献汇报诚惶诚恐,明明读文献的时候都感觉读懂了的,为什么汇报的时候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别人问起来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仿佛怎么说都是漏洞。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不要慌张,也千万不能放弃文献的阅读。我曾经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并且持续时间长达一年多。相比之下,和我一同进组的胡立俊博士则表现的十分优秀。由于是在其他学院的实验室工作,所以他每周只有少量的实验时间,但是他的产出却比我高得多。我曾经观察过他的工作方式,做实验期间的投入自然不必说,这一点我相信大家只要认真投入都可以做到,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是他能够如此优秀的关键,他一有空就会读文献,后来我到虎溪实验室工作后和他共事的时间少了,但是我发现每次他到虎溪实验室做表征的时候都会带着他那个保护壳都要磨掉了的mini ipad,然后一有空就开始刷文献。其实我最开始的时候就知道文献阅读的重要性,但我依然很诧异他能够这么快速的阅读,这是我刚进组时完全做不到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所进行的文献阅读都是精读,从摘要到结论,我会逐字逐句的看,虽然看的很仔细但是看完后好像没有提炼出什么idea,似乎作者说的都对,而且论证也完全符合逻辑挑不出毛病。后来我才知道,当一篇文章放到面前我挑不出毛病或者提炼不出想法的时候多半是我自己没有读懂,阅读过于仔细带来的后果是容易被作者带节奏,特别是一些高档次的文章,如果不适时停下来思考,很容易被作者带到他的行文逻辑中,让人看完后只能拍手称快却提不出质疑。没有质疑的阅读是危险的,曾经在一次组会的文献汇报上听到孙老师讲过,别人发了高水平的论文,我们拿来讲,为的是能够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启发而不是拿来膜拜他。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后面我再进行文献阅读的时候,我会先看标题,猜测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然后看摘要,看看我的猜测对不对,看作者到底想讨论什么,看他的葫芦里究竟想卖什么药,然后直接看文章中的图表,里面的数据能否支持他的猜测,在逻辑上有没有漏洞,数据之间能不能互相印证,回答完这些问题,往往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搞清楚了,如果这篇文章确实逻辑比较严密,论证也比较严谨,那基于作者所提出的论点,有没有其他的推论和推广,或者说如果让我对同样的实验现象或者理论观点进行论证,我能不能做得比他好?经过这样的思考和阅读我发现我开始有一些思路而不再是没头没脑的做尝试了,有了思路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变得清晰多了。

    后来当我再一次对前期所花费的时间进行回顾时,我发现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是不想快速的浏览,而是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因为我在相关背景知识上的缺失,由于我在进组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的表征和测试,当拿到文献中的表征数据,我是很蒙的,所以我不得不看作者对表征结果的解释,而把对文章中数据的解释权完全交给作者后,可以想象,除非是存在前后矛盾,不然就只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而能发表在高水平期刊的文章,往往都是后者,这也就导致了我刚进组时经历的悲剧。其实当时也问过胡立俊博士,他就告诉我不要都相信作者,要质疑作者,我也信了,但是我实在提不出质疑,因为我没有自己进行数据解读的能力。后来,组会上增加了表征测试机理介绍的环节,到现在为止我认为这是对我锻炼最大的部分。通过深入学习表征手段的测试原理和数据分析,我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文章里的图表放在面前我不用再依赖作者的描述了,我可以自己进行分析,有时候甚至得出与作者相反的结论,然后顺理成章的提出自己的质疑,有了质疑也就有了idea,顺着质疑寻找答案,往往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我想提一下细节的重要性。可能你看到这会觉得我又要老生常谈了,是的,我就是要老生常谈,因为它香啊。我们所从事的大部分实验工作其实是探索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包含了背后的机理,有时候对细节的观察能够帮助你进行更加具体和深入的思考,就像是给你大脑提供联想的素材。比如在氯铂酸掺杂的工作中,用胶带把电极粘掉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记录了这个效果,但是事后进行分析的时候才意识到这里可能有科学问题在里面,然后就是连续的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为什么会有不同,会有什么影响,当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我发现好像一篇论文的框架就搭起来了。剩下的就是补充一下支撑论点的数据,把文章写出来投稿。

    有时候我会想当初为什么没有早一点get到这些点,这样也不至于到了二年级下学期了还身无分“文”,最后眼看同届的同学都毕业了,自己还在课题组的平均线上挣扎。时间真的过得飞快,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眼看deadline靠近,我想没有人会无动于衷。如果你正面临和我当时一样的困境,抓紧时间,抛弃幻想,把常用的表征手段一个个吃透,然后带着你的思考去浏览,去批判,去挖掘和提炼自己的想法,不断的进行批判和自我批判,你所投入的思考最终都会以idea的形式回报你。

    最后祝大家都能在自己的方向上有所斩获,也预祝咱们课题组做大做强!

杨可

OO年九月 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