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NanoRes.[器件]│韩成、时玉萌团队通过金属调控二维层状SnSe表面的自然氧化层,实现具有超低接触电阻的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

NanoRes.[器件]│韩成、时玉萌团队通过金属调控二维层状SnSe表面的自然氧化层,实现具有超低接触电阻的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

本篇文章版权为韩成/时玉萌团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背景介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二维(2D)半导体已经成为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的有力的候选者,其原子级薄的特性和无悬挂键的表面为克服场效应晶体管(FETs)中的短沟道效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锡化硒(SnSe)作为IV–VI族金属硫族化合物之一,具有约0.9 eV的间接带隙和约1.3 eV的直接带隙,在各种器件应用中均显示出具有巨大的潜力,如FETs、人工突触、存储器、红外光电二极管和光伏器件等。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工作致力于提高体相SnSe的热电性能,因为它具有极好的热电特性(热电性能参数(ZT)在923 K时约为2.6)。基于二维层状(2D) SnSe的高性能电子器件(尤其是FETs)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最近有报道称,在暴露在空气中时SnSe表面会形成一层薄的自然氧化层(SnOx),但该氧化物层对SnSe FETs的接触性质的影响却尚未有过研究。尽管界面氧化物可以作为缓冲层,保护2D半导体免受金属蒸镀时带来的破坏或抑制金属引起的能带差异状态(MIGS),但氧化物层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增大隧穿宽度,从而阻碍载流子注入,增加接触电阻(Rc)。因此,深入理解金属/SnSe界面,并开发有效的策略来减小界面氧化物的影响对于优化SnSe FETs的接触非常有益。


成果简介


有鉴于此,深圳大学韩成(通讯作者)和时玉萌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通过铬(Cr)金属调控2D SnSe上的自然氧化层的方法,实现了具有超低接触电阻的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与其他金属(In、Ag、Ti、Pd和Au)相比,使用Cr接触的SnSe FETs在关键参数方面表现出色,包括高电子迁移率(在78 K时达到约606 cm2/(V·s))、高开关比(超过1010)、高饱和电流(约550 μA/μm)和较低的亚阈值摆幅(SS)(在300 K时约为341 mV/dec)。特别的是,使用Cr接触的器件呈现出较低的肖特基势垒(约为30 meV),以及极低的接触电阻(约为425 Ω μm)。进一步的光谱分析揭示了沉积的Cr原子层可以使自然氧化层SnOx还原为Sn,从而减小了电子注入的隧穿势垒。这项研究为基于SnSe的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图文导读


QQ截图20230917123338.jpg

图1 不同金属接触下的SnSe FETs电输运特性(a) 以300纳米SiO2作为介电层的SnSe FET示意图。(b) 不同金属接触下的SnSe FET的Ids-Vg曲线。栅极电压从-60 V扫描至50 V,Vds = 1 V。(c) 在Vg = 50 V时,不同金属接触下的SnSe FET的I–V输出曲线。(d) SnSe FETs的电子迁移率和开关比的统计分布。


首先研究了用不同金属作为接触电极的2D SnSe FETs的性能。2D SnSe FET的器件结构如图1(a)所示,10纳米的Cr/In/Ag/Ti/Pd和60纳米的Au极依次沉积在约20-25纳米的层状SnSe上构成接触电极。所有SnSe器件的电性能测量均在高真空条件下进行(~ 108 mbar),以消除氧气和水的影响。图1(b)展示了不同金属接触下SnSe FET的转移特性(Ids-Vg)曲线。在从-60 V到50 V的Vg正向扫描过程中,Ids从关(Off)态逐渐变化为(On)态,表明所有制作的SnSe FETs均具有n型单极性输运的特点。其中,Cr接触的SnSe FET表现出最高的开态电流(~ 82 μA/μm)和最低的关态电流(~ 70 fA/μm),实现了超过109的电流高开关比和常温下极高的电子迁移率(~ 330 cm2/(V·s))。图1(c)展示了在50 V栅极电压下的I-V输出曲线,只有Cr和In接触的器件显示出线性特性,其他则表现为肖特基接触,说明其存在良好的欧姆接触。图1(d)展示了不同金属接触下SnSe晶体管的电子迁移率和开关比的统计分布,与其他金属接触相比,Cr接触的SnSe器件表现出最佳的FET特性,即高载流子迁移率(208 ± 71 cm2/(V·s))和高电流开关比(107109)。

image.png

图2 肖特基势垒高度和接触电阻的提取(a) 不同金属(In、Ag、Ti和Cr)与SnSe的能带图。此处TL指可能存在的隧穿层。(b)在平带条件(FL)下提取出相应的肖特基势垒高度。(c) 实验确定的肖特基势垒高度相对于金属功函数的演变,拟合斜率约为0.38。(d) 通过TLM方法测量Cr接触的SnSe FET的接触电阻。(e) 在Vg = 50 V(ne约为5.25× 1012 cm−2)时,不同沟道长度的I–V输出曲线。(f) 在不同栅压下总电阻的线性拟合。此处y截距即为2倍接触电阻(2Rc)。

金属与二维半导体之间的电荷载流注入主要受肖特基势垒(SB)的影响,其遵循肖特基-莫特公式:ΦSB = ΦM - ΧS,其中ΦSB为肖特基势垒高度,ΦM表示金属的功函数,ΧS为半导体的电子亲和能。图2(a)显示了SnSe与四种金属(In、Ag、Ti和Cr)之间的能带对齐图。理论上,SnSe的ΦSB随着In到Cr应该逐渐增加,而接触质量和器件性能会逐渐减弱。然而,这与图1中的电学测试结果不相符。因此,进行了温度依赖实验以获取各个金属与SnSe之间的实际ΦSB。图2(b)展示了这四种金属(Cr、In、Ag和Ti)接触下的激活能(Active Energy)随栅极电压变化的图像,在平带条件下(Vg = VFB)可以提取出对应的SB高度,分别约为30、78、98和178 meV。In、Ag和Ti的SB高度遵循Schottky-Mott趋势,且具有约0.38的钉扎系数,暗示着SnSe存在费米能级钉扎。而Cr的SB高度不符合这种演变趋势,其原由将在后续中进一步地探讨。总的来说,Cr与SnSe之间极小的SB高度可以极大地提高从Cr电极向SnSe通道注入电子的效率,从而在高静电掺杂下实现欧姆接触,最终得到具有较好性能的器件。
此外,接触电阻Rc是量化晶体管中接触质量的关键参数,因为它直接影响器件工作时的电流和功耗的大小。如图2(d)所示,具有相同宽度但不同沟道长度的Cr-SnSe FET被制造出来并通过TLM来拟合出其接触电阻。图2(e)展示了在Vg = 50 V下,Cr-SnSe FET随沟道长度变化的输出曲线。根据欧姆定律,可以从低偏压区域的线性拟合中得到归一化宽度的总电阻(Rtot)。图2(f)描绘了在Vg= 30、40和50 V下Rtot对沟道长度的依赖关系,其中线性拟合的y截距对应于总接触电阻(2Rc),约为850 Ω·μm,是迄今为止所有基于2D SnSe 的FETs的最低值。

image.png

图3 Cr修饰SnSe的XPS和EDX测量 (a) Cr沉积前后的Se 3d和(b) Sn 3d的XPS结果。(c) 单质Cr和覆盖了SnSe的Cr 2p的XPS结果。(d) SnSe的截面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HRTEM)。(e) SnSe的EDX结果和相应的元素比。(f) Cr沉积后SnSe的截面HRTEM。(g) Cr沉积后SnSe的EDX结果和相应的元素比。

运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Cr对SnSe接触的调控机理。图3(a)显示了SnSe中的Sn 3d核心能级测试结果,通过峰值拟合,可以看到其具有Sn2+(493.9和485.5 eV)和SnOx(494.9和486.4 eV)的特征峰,说明SnSe中存在自然氧化层。而当Cr沉积在SnSe后,在更小的束缚能侧出现了新的峰(绿线)。这些新峰位于493和484.5 eV处,为单质Sn的Sn 3d3/2和3d5/2核心能级;同时,SnOx的强度明显减弱,说明了有SnOx被Cr还原为Sn。图3(b)显示了Cr沉积前后Se 3d的核心能级变化情况。可以观察到Se 3d3/2和Se 3d5/2的能级在Cr沉积后发生了正向偏移,分别从54.2增加到54.5 eV、从53.3增加到53.6 eV,这可能来自于单质Sn的电子掺杂。图3(c)显示了单质Cr和Cr覆盖了SnSe后的Cr 2p核心能级,可以看到两者均可以分为两个组分,即单质峰(583.3和573.9 eV)和氧化峰(CrOy)(586.3和576.5 eV)。前者相较后者,可以观察到更强的CrOy信号和更弱的Cr信号,亦证明了Cr还原SnOx后生成了更多的CrOy。对于其他金属,包括Ti、Ag和In,并未发现元素Sn的存在或SnOx信号的减弱,这表明只有Cr能够诱导SnOx的还原。
此外,截面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电子能谱X射线能量散射谱(EDX)也被用来研究Cr诱导还原的过程。如图3(d)所示,截面HRTEM显示了沿[011]的SnSe的晶格结构,其与先前的报道一致。图3(e)展示了SnSe表面不同元素的EDX映射和相应的原子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单晶SnSe(区域3)表面检测到两个非晶层,分别标记为区域1(约1.8 nm)和区域2(约1.5 nm)。其中区域3中的Sn和Se具有近乎1:1的均匀分布的原子比例。而在区域2中,Sn信号的强度明显减小,而Se信号基本保持不变,使得该层的Sn:Se比例约为0.78:1,成为Se富集层。相反地,在区域1中,Se信号变弱,而强烈的O信号出现,此时该区域O:Sn:Se = 2.8:1.98:1,表明主要由SnOx构成。因此,可以得出结论,SnSe表面的Sn-Se键在暴露过空气后断裂,导致在区域1中形成Sn-O键,并留下Se富集的区域2,这与之前的文献报道现象一致。图3(f)显示了Cr修饰SnSe后的截面HRTEM。类似的,三个不同区域展示了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元素分布,如图3(g)所示。区域3仍对应于单晶SnSe,其Sn:Se比例为0.98:1,基本与未经Cr沉积时相同。区域1主要由Cr和少量氧组成,表明表面存在Cr金属和CrOy。而位于Cr和晶体SnSe之间的区域2(约1.5 nm)的元素分布为Cr:O:Sn:Se = 2.6:3.4:0.92:1,代表了SnSe与Cr之间的过渡层。值得注意的是,Cr沉积后,SnSe的天然氧化物(图3(e)中的区域2)几乎消失。
以上结果清晰解释了为什么Cr接触的FET表现出最佳的器件性能和最小的SB高度:(1)层状SnSe上的天然氧化物会引发相当大的隧穿势垒,极大地限制了金属(In、Ag和Ti)与SnSe之间的载流子传输。相反,Cr的沉积可以减少SnSe最外层的SnOx,从而增强Cr接触的SnSe FET的载流子隧道效率。(2)Cr的SB高度明显偏离了图2(c)中的线性拟合曲线,表明SnSe在其导带处具有强钉扎效应。这可以通过减薄的SnOx层来理解,其他金属需要该氧化层来抑制MIGS从而去钉扎。因此,在SnOx的变薄、Cr被钉扎在SnSe导带后,SnSe FET实现了最佳的器件性能。

image.png

图4 高性能Cr-SnSe FET的温度依赖性测量(a)具有石墨烯/h-BN/SnSe三明治结构的Cr-SnSe FET的光学图像。(b)温度依赖的Ids-Vg曲线。(c) 温度依赖的Ids-Vg曲线的线性变化。(d) 在不同温度下(Vds从0到-3 V范围内)的I-V曲线。(e) 电子迁移率随温度变化的演变。(f) 亚阈值摆幅(SS)和阈值电压(Vth)随温度变化的图像。

image.png

图5 Cr接触的SnSe 短沟道器件的电学性能(a) 沟道长度约为400和200纳米的SnSe FET的Ids-Vg曲线。(b) 400纳米沟道的I–V输出曲线。(c) 200纳米沟道的I–V输出曲线。

更进一步地,使用层状h-BN作为电介质层制造了Cr接触的SnSe FETs,以优化器件性能,如降低阈值电压(Vth)、亚阈值摆幅(SS)和界面散射等。如图4(a)所示,在SiO2以少层石墨烯作为底栅电极,约15 nm的h-BN作为电介质,制作了Cr接触的SnSe高性能FET。图4(b)(c)显示在不同温度下(从78到300 K),该器件的Ids-Vg特性曲线。在所有温度下,都实现了超过1010的高电流开关比,且该值可通过减小测试电表(SMU)的暗噪声来进一步提高。有趣的是,在栅极电压为约3 V时,可以观察到典型的金属-绝缘体转变(MIT)行为的明确交叉点,说明Cr接触的SnSe器件中具有非常良好的接触质量。图4(d)显示了在78到300 K之间(Vg = 5 V)的输出曲线。饱和电流在室温下可以达到约240 μA/μm,在低温78 K下进一步提高到约330 μA/μm。电子场效应迁移率随温度变化的演变如图4(e)所示,在78 K时可以达到约606 cm2/(V·s)。图4(f)显示了SS和Vth随温度变化的演变,SS从132 mV/dec线性增加到341 mV/dec,揭示载流子在接触处的注入受热电子发射理论(thermionic emission)支配,而不是场隧穿(field tunneling)。此外,Vth在温度降低时发生正向漂移,这亦符合热电子发射理论。此外,了探究2D SnSe作为未来电子器件的沟道材料的潜力,测量了短沟道SnSe FETs的饱和电流。图5(a)显示了厚度约为23 nm的SnSe在沟道长度分别为200 nm和400 nm时输出转移特性曲线。图5(b)和图5(c)显示了随着栅极电压变化的I-V输出曲线,可以看到,当沟道长度为400 nm和200 nm时,器件显示出极高的饱和电流,分别为约330和550 μA/μm,这达到了迄今为止所有基于2D SnSe 的FETs的最高值。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韩成,深圳大学长聘副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孔雀B类人才,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主要从事低维纳米材料表面与界面的基础研究,以及界面调控在光电子器件与催化储能等方面的应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深圳市基础研究等诸多项目,已在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领域内顶级期刊1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等,总引用>2000 次。获得国际PCT和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多项。


时玉萌:国家级青年专家,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新锐研究生导师。现担任深圳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二维材料信息功能器件及系统工程中心副主任。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iScience by Cell Press and Nanomaterials by MDPI。分别于2018,2019,2020,2021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物理类及材料科学类全球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1年入选爱斯唯尔(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World’s Top 2% Scientists),光学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及“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1960-2021 Career-Long Impact)。时玉萌博士,2011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2016年间分别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沙特阿普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任Research Fellow。2016年获国家人才引进项目支持归国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着力于低维纳米信息光电材料合成制备及应用。基于对低维纳米材料生长行为的研究,可控制备多种具有独特构效特性及空间堆垛结构的新型低维材料。借助原位稳态、瞬态光电表征技术,探索低维材料表界面构效关系下的电荷输运及激子行为,拓展新型材料在半导体光电子及能源器件中的应用。目前已在Science, Chemical Reviews, Materials Today,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Energy Letters, Advanced Science, Nano Letters, ACS Nano,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总引用>22,000次,H-index 50。

课题组网站:http://2dots.hexinli.org/list-321.html


招聘信息:课题组常年对外招聘博士后,优秀应聘者可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高等院校联合培养,薪酬税后33-36万RMB/年,留深工作可获得深圳各项人才补贴政策。

研究方向:

1. 二维或低维材料光电子器件的开发、改性与功能化(逻辑电子器件、光电转换器件、存储与神经突触器件等)

2. 二维或低维光电子材料的生长及物性研究(CVD、MBE、PLD等方法,电学输运、PL/Raman光谱、SHG、偏振极化等研究)

3. 二维或低维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研究(基于XPS/UPS及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荧光拉曼光谱技术等)

应聘条件:

1. 博士期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篇及以上。

2. 事业心强,身体健康,年龄35周岁以下。

3. 博士学位在三年内取得。


文章信息


Zheng Y, You Q, Yin Z, et al. Optimizing 2D-metal contact in layered Tin-selenide via native oxide modulation. Nano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3-6047-6.



QQ截图20220430103511.png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第五届中国新发展奖获奖名单
naturemental health
naturecities
特刊大模型安全与隐私
病理、诊断、疫苗、治疗
有奖问卷征集
牛津大学出版社
期刊编辑亲授的在线课程
关注应用数学最新研究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聚焦高分子材料3D打印技术
EDITINGSERVICES编辑润色
关注能源系统及应用
JOURNALS诚邀投稿,欢迎成为我们的作者!
组织工程与器官再造
关注医疗与健康教育
naturecomputationalscience
2022年度论文正式公布
立足当下探索未来科研
关注GIS,GPS 及遥感技术
生物领域230+SCI期刊
关注全球公共卫生初审平均8天反馈
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酶抑制与药物开发
EDITINGSERVICES新
走近女性科研工作者
陆地海洋大气主动被动遥感技术应用
特刊ChemicalEngineeringDistilled
SDG12废弃物能源
关注世界环境日减塑捡塑
OXFORD NSR
屿渡论文,编辑服务
浙大
清华大学
宁波
美国
发布两周-中科院
美国
浙大
南科大
深圳湾
清华
隐藏1h前已浏览文章
课题组网站
新版X-MOL期刊搜索和高级搜索功能介绍
ACS材料视界
x-mol收录
试剂库存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