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吉林大学周中军、张继龙和曲泽星团队合作Chem. Sci.封面:共振诱导产生多重室温依赖磷光构筑白光材料

吉林大学周中军、张继龙和曲泽星团队合作Chem. Sci.封面:共振诱导产生多重室温依赖磷光构筑白光材料

单分子白光发射器 (SMWLE) 因其优异的无相分离、无色衰减、良好的稳定性及重现性等特点可代替组合发射器。近年来,利用室温磷光(RTP)和聚集诱导(AIE)的纯有机SMWLE由于其较长的发射寿命和独特的材料特性而成为研究焦点。然而,要获得有效纯的有机室温磷光SMWLE非常困难。广义上讲,在设计RTP白光材料时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大的旋轨耦合有利于系间窜越产生RTP磷光;2)同时发射多组分光,如三原色光(红、绿和蓝)或两种互补色光(如蓝和橙);3)所产生的多组分光的激子分布均衡,它可以产生纯的白光以及稳定的CIE坐标。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个问题上,而其它两个问题对于理论和实验很难操作。因此,被报道RTP白光分子很少,主要是二苯并[b,d]噻吩-2-基(4-氯苯基)甲酮 (ClBDBT)、(4-溴苯基)(4-氯苯基)甲酮 (BCBP)、5-溴-2-(4-(三氟甲基)苯基)异吲哚啉-1,3-二酮 (ImBr)、二苯并[a,c]吩嗪 (DPPZ) 和1,2,3,4-四苯基恶唑溴化物 (Top-Br) 等分子。然而,在大多情况下,成功实现白光发射往往出于偶然发现而非有意为之。因此,急需从理论层面上给出指导意见和具有普适性的分子设计理念。

图1. 1BDBT2FBDBT3ClBDBT4BrBDBT5FBDBF6ClBDBF分子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Chem. Sci.


基于此,吉林大学曲泽星点击查看介绍)、张继龙点击查看介绍)和周中军点击查看介绍)三位副教授合作,以唐本忠院士课题组报道的温度依赖的RTP白光分子ClBDBT为研究实例(图1),它是最具代表性的室温磷光白光分子,由蓝色和橙色互补光组成。通过电子结构计算(QM/MM)(图2)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图3),揭示了蓝光和橙色光均来自于能量最低的三重激发态(T1),并且它们由彼此共振的两个结构产生。基于上述理论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白光设计策略:同态共振(Mesomerism)构筑白光。它不但保证光源同步还有利于获得均衡的激子分布,实现白光发射的重要条件。该策略可进一步用于指导新型RTP SMWLE的设计。

图2. BDBTs的QM/MM模型。图片来源:Chem. Sci.


图3. QM/MM MD 模拟中3ClBDBT两面角变化曲线。图片来源:Chem. Sci.


作者采用M062X/6-311G** 和 CC2/cc-pVDZ方法优化了1BDBT2FBDBT3ClBDBT4BrBDBT5FBDBF6ClBDBF分子结构和计算了吸收光谱(图4),根据计算结果,实验上分子3ClBDBT的吸收光谱(250~300 nm)归因于单激发态 (S2-S5)、振子强度f (0.0331~0.4102),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的垂直激发能接近,因此采用M062X泛函可用来探究该体系的电子态性质。S1态的辐射跃迁速率和非辐射跃迁速率采用MOMAP程序计算(图5)。对于S1S0kr=1.7 × 10s-1和 kic=3.3 × 10s-1远远小于系间窜越速率 (kisc2= 5.0 × 1010 s-1for S1→T2kisc1= 7.6 × 109 s-1 for S1T1)。根据Anti-Kasha′s规则,T2要发射磷光需要T2T1之间有较大的能量差,计算显示内部转换速率kic(T2T1) 高达6.2 × 1012 s-1,表明T2不稳定,可内部超快转换为T1。因此实验上发现的磷光发射带应该来自T1。作者分别在0 K和300 K优化6个分子T1态结构,根据Wigner分布在相空间采样,每分子选取50个点,并模拟不同温度下的发射磷光光谱,计算结果与两个实验RTP带(400~500和530~650 nm)相一致(图6a)。研究表明苯并噻吩基团对室温磷光的两个发射带起主要作用,因硫原子可以稳定自由基原子,使两个稳变异构体比其它结构更稳定,因此可以观察到两个稳定的共振结构主导的两个发射带(图6b)。氯原子和硫原子都具有相似的电负性,因此两个共振结构更有可能是相干的并产生白光。

图4. 分子3ClBDBT 的Franck–Condon激发及低激发态特征图。a) 利用M062X/6-311G**//CC2/cc-pVDZ方法计算低单、三重激发态的垂直激发能 (ΔE: eV) 和振子强度 (f);b) S1T1T2结构优化的重要自然跃迁轨道NTOs (isovalue=0.02)。


图5. 分子3ClBDBT 的绝热能级图、辐射跃迁速率 (kr) 和非辐射跃迁速率 (kickisc) 及T1T2发射波长。图片来源:Chem. Sci.


图6. 模拟光谱和振动频率分析。a) 3ClBDBT模拟的磷光光谱,温度0 K (黑色实线)、300 K (红色实线)以及实验光谱50 K (蓝色点线)、300 K (绿色点线);b) 分子A 和B的稳变异构图、振动模式的相干图;c) 利用Wigner采样、300K下,波长分别为544 nm和450 nm下的结构及振动模式图;d) 在300K采用QM/MM MD方法模拟的初始结构 (λ=500 nm)和平均结构 (λ=445 nm) 图。图片来源:Chem. Sci.


结论


本项目采用QM/MM MD方法系统研究了系列室温磷光发射。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的磷光发射均来自T1态,从0 K升到300 K时中间500 nm左右的尖峰消失,其它两个RTP带混合发出白光。MD模拟显示温度升高,发射光谱为500 nm左右的稳定共轭结构发生扭曲,低温下三个峰值变成室温的两个峰,模拟轨迹揭示在室温下存在两个共振结构,分别发射450和544 nm光。共振结构可以通过在两个芳香环之间单双键交替来描述。在室温下,两个芳香环的转动可有利于稳定两个共振结构,此时发出两束磷光,对应于这两个共振结构的透热态。重要的是,这两个共振结构具有相同的电子态,可以平衡多组分光发射的激子分布,并具有获得纯白光和稳定CIE坐标的优点。希望这种共振概念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其它多组分发光材料的设计。


上述成果发表在Chemical Science 杂志上(被选为封面),由吉林大学曲泽星副教授(第一作者+通讯)、张继龙副教授(共同通讯)和周中军副教授(共同通讯)合作完成。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Mesomerism Induced Temperature-Dependent Multicomponent Phosphorescence Emissions in ClBDBT

Zexing Qu*, Yujie Guo, Jilong Zhang* and Zhongjun Zhou*

Chem. Sci., 2023, DOI: 10.1039/D3SC03963C


合作团队介绍


周中军,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工作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


2008年获吉林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导师:孙家钟院士、黄旭日教授和李志儒教授。最近几年转换科研方向,主要致力于1. 激发态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2. 发光材料的精准理论设计;3. 基于透热表象发展超快过程量子动力学理论方法。转换方向后发表的代表性文章:Z. J. Zhou (一作+通讯), J. Phys. Chem. A 2022126, 27, 4424;Z. J. Zhou (通讯)Phys. Chem. Chem. Phys., 202224, 14165;Z. J. Zhou(一作)Phys. Chem. Chem. Phys., 202224, 5144.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47477 


曲泽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工作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2012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导师:江元生院士。先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耶鲁大学进行高级访问。研究方向:理论与计算化学、激发态电子结构方法的发展及应用,多态密度泛函理论,高温燃烧过程模拟,生物光化学反应。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47479 


张继龙,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工作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理论化学研究所。2010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导师:张红星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手段对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关系、蛋白-配体相互作用及药物分子-靶标的识别等进行理论研究,从微观上展现生物体系内部的动态图像,深层次揭示各种生命现象潜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阐明配体-受体相互识别的机制,并为相关的实验提供理论指导和预测。目前已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47478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年终拒惠好礼放送
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刊
第五届中国新发展奖获奖名单
naturemental health
naturecities
特刊大模型安全与隐私
病理、诊断、疫苗、治疗
有奖问卷征集
牛津大学出版社
期刊编辑亲授的在线课程
关注应用数学最新研究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聚焦高分子材料3D打印技术
关注能源系统及应用
JOURNALS诚邀投稿,欢迎成为我们的作者!
组织工程与器官再造
关注医疗与健康教育
naturecomputationalscience
2022年度论文正式公布
立足当下探索未来科研
关注GIS,GPS 及遥感技术
生物领域230+SCI期刊
关注全球公共卫生初审平均8天反馈
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酶抑制与药物开发
EDITINGSERVICES新
走近女性科研工作者
陆地海洋大气主动被动遥感技术应用
特刊ChemicalEngineeringDistilled
SDG12废弃物能源
关注世界环境日减塑捡塑
OXFORD NSR
屿渡论文,编辑服务
浙大
美国
香港大学
美国
发布两周-中科院
美国
英国
西湖大学
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
隐藏1h前已浏览文章
课题组网站
新版X-MOL期刊搜索和高级搜索功能介绍
ACS材料视界
x-mol收录
试剂库存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