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人眼可以接收到的可见光是其中很窄的一部分。按照频率分类,电磁波可以分成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微波炉、电视发射信号以及手机信号等,均属于非电离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小,无需过度担心;而X射线和γ射线,则属于电离辐射,在核电、医疗、安检、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剂量超标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严重的损伤。
电磁波。图片来源:Wikipedia [1]
科学界普遍认为,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在含水环境(比如生命体)中,电离辐射通常会引发水分子产生自由基和低能电子,这些自由基和电子进一步导致生物分子的损伤,如基因突变甚至染色体断裂等 [2]。生物分子的辐射损伤,主要就是这种水电离造成的间接损伤,而非生物分子的直接电离。
电离辐射对生物分子的间接损伤。图片来源:Nature [2]
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Olle Björneholm和捷克布拉格化工大学Eva Muchova等研究者合作在Nature Chemistry 杂志上发表论文,详细分析了高能辐射在溶液中如何引发水分子电离,以及能量的转移和衰变历程。
电离辐射能量衰变示意图。图片来源:Nat. Chem.
辐射损伤的第一步是电离。由于原子序数越高,更容易吸收辐射能量,而生物体主要由碳、氢、氧等低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因此,一些相对较重的原子(离子)更容易被高能辐射激发电离,失去电子。因此,研究者主要以水和铝离子作为模型,讨论能量转移历程。
高能辐射将Al3+的内层电子激发后,多余的能量可能沿着三种释放途径衰变和释放:
1)俄歇-迈特纳衰变(Auger–Meitner decay, AMD),Al3+的外层价电子填补这个空穴,并释放出额外能量,激发Al3+的其他价电子电离;
2)分子间库仑衰变(intermolecular Coulombic decay, ICD),同样是Al3+的外层价电子填补这个空穴,释放的能量激发周围分子,如水合分子中的价电子被电离;
3)电子转移介导衰变(Electron transfer-mediated decay, ETMD),周围水合分子的价电子,与Al3+的外层空穴继续复合,从而继续将周围水分子的价电子电离。
溶剂化金属离子被电离后,引起的电子跃迁示意图。图片来源:Nat. Chem.
其中,俄歇衰变过程发生在同一个原子(离子)上,而后两个则都涉及到相邻分子。甚至ETMD过程可以发生在金属离子和另外两个水合水分子之间,被定义为ETMD,从而广泛电离周围的水分子。自从模型提出以来,ICD过程已经得到很多实验证实 [3,4],而水溶液中的ETMD过程很少被实验观察。
俄歇衰变-ICD过程。图片来源:Nature [3]
理论计算表明,从水合Al3+被电离开始,约63%的离子经历俄歇衰变过程后,变成水合Al5+,随后,周围水分子的电子进入Al5+的2p空穴,可以发生两步ETMD,每个ETMD过程最多可电离两个水分子,整个衰变过程,在几百飞秒尺度上完成。
水合Al3+被电离后,能量转移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Nat. Chem.
随后,研究者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了ETMD机理。根据假设,ETMD过程会放出电子,而两步ETMD过程中,电离的电子都具有一定的动能。在光谱中,48 eV和66 eV处分别可以观察到两个不同的宽谱,其动能值与水合水分子电离出的电子动能相吻合。
实验电子能谱与计算结果的比较。图片来源:Nat. Chem.
因此,当中心离子被辐射激发后,通过俄歇衰变过程,能量会逐步转移,最多导致相邻四个水合水分子被电离。此外,ETMD电子具有的动能,又可能继续激发周围更多的水分子电离。换句话说,高能射线通过对金属离子内层电子的激发,形成连锁反应,使其成为辐射能量的损伤点,从而对生物分子造成间接损伤。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Radiation damage by extensive local water ionization from two-step electron-transfer-mediated decay of solvated ions
G. Gopakumar, I. Unger, P. Slavíček, U. Hergenhahn, G. Öhrwall, S. Malerz, D. Céolin, F. Trinter, B. Winter, I. Wilkinson, C. Caleman, E. Muchová & O. Björneholm
Nat. Chem., 2023, DOI: 10.1038/s41557-023-01302-1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电磁辐射
https://zh.wikipedia.org/zh-sg/%E9%9B%BB%E7%A3%81%E8%BC%BB%E5%B0%84
[2] L. Sanche, Beyond radical thinking. Nature 2009, 461, 358-359. DOI: 10.1038/461358a
[3] K. Gokhberg, et al. Site- and energy-selective slow-electron production through intermolecular Coulombic decay. Nature 2014, 505, 661-663. DOI: 10.1038/nature12936
[4] T. Jahnke, et al. Interatomic and Intermolecular Coulombic Decay. Chem. Rev. 2020, 120, 1129511369. DOI: 10.1021/acs.chemrev.0c00106
(本文由小希供稿)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