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无机发光二极管和液晶显示器等传统光源相比,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各种优势,包括高效率、超薄厚度、自发光和高色纯度等。为探索高性能OLED的新材料,人们进行了广泛的尝试。
基于自旋统计定理,在电刺激下会产生25%的单线态激子和75%的三线态激子。第一代OLED 的传统荧光材料只能利用单线态激子,理论上最大内部量子效率(IQE)仅为25%。磷光OLED(第二代OLED)将金属元素引入到发光分子中,通过增强自旋轨道耦合(SOC)和系间穿越(ISC)以获得剩余的75%三重态激子,从而实现理论上的100%IQE。然而,OLED的磷光材料通常限于贵金属,特别是Pt和Ir。随后,基于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发光材料的第三代高效OLED出现并迅速发展。由于单重态和三重态之间的微小能隙(ΔEST),纯有机TADF发光材料可以通过反系间穿越(RISC)将三重态激子转换为单重态激子,也可以实现理论上100%的IQE。
图1. 有机硼基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硼原子独特的电负性,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光物理性质,有机硼基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在OLED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调节供体和受体基团以及硼原子的配位数,可以实现不同颜色,甚至近红外(NIR)发光。本综述中,作者强调了有机硼基TADF材料的发展及其在整个可见光区域的单色器件性能的系统总结,旨在阐明高效TADF材料未来的设计策略。
硼基受体有助于材料实现优异的TADF性能,对于蓝光和绿光器件,可实现EQE超过30%,其中蓝光器件的最大EQE值高达40.0%,表明有机硼化合物在TADF OLED中的巨大潜力。相比之下,黄光和深红/近红外有机硼化合物仍然很少被报道,因为缺乏电子的硼基部分被认为是弱受体,但可以通过使用强供体或多供体来增强电荷转移,包括构建多共振(MR)诱导的TADF分子来实现红光或近红外发光。最后,本文还系统地回顾了这一快速发展领域的当前进展和未来挑战,为未来高性能TADF OLED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以上综述以“Versatile boron-based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materials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为题发表在 Aggregate 期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深圳大学的韩建美博士,通讯作者为深圳大学的杨楚罗教授和黄忠衍副研究员。
(Aggregate 2022, 3, e182.)
阅读原文:
通讯作者
黄忠衍,2013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2017年获得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博士学位。2018年加入深圳大学担任副研究员。
他的研究兴趣是开发用于高性能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纯有机发光材料。
杨楚罗,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市新型信息显示与存储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市孔雀团队负责人。
1997年在武汉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期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美国新奥尔良大学化学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201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访问教授。2003-2017年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等省部级研究项目30余项,在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Sci. Adv., 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450余篇,论文他引20000余次,多次入选Clarivate和Elsevier全球高被引学者名单。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近30项。曾二次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课题组主页:
http://www.szuyclgroup.cn/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