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Nano Res. Energy | 北航水江澜教授课题组:粗氢提纯新趋势!——无机微孔膜的研究进展

Nano Res. Energy | 北航水江澜教授课题组:粗氢提纯新趋势!——无机微孔膜的研究进展

本篇文章版权为Nano Res Energy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2年6月2日,Nano Research Energy(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790-8119)编委,北京航空航天水江澜教授发表题为 “Inorganic microporous membranes for hydrogen separati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的最新综述,该综述全面介绍了用于氢气分离的无机微孔膜最新研究进展。


    氢气是氢能的载体,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材料。目前,全球90%以上的商用氢气是通过化石燃料重整制取,产生的气体通常含有N2、CO 、CH4、CO2等杂质,难以满足半导体、航空航天燃料、燃料电池等应用的要求,因此对这类粗氢进行分离提纯十分必要


    氢气提纯的主要方法包括变压吸附(PSA)、低温分离、金属氢化物分离和膜分离


    PSA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如沸石和硅胶)对不同极性气体的压力依赖性吸附实现氢气分离。在高压下,极性杂质气体被吸附,非极性氢分子在吸附柱顶部被回收,纯度达到99.999%。PSA是业内成熟且流行的技术之一,但氢气回收率较低(~75%)。


    低温分离可分为低温冷凝和低温吸附,两者都利用了氢气具有超低沸点的特性。前者将低沸点杂质冷凝成液相,而后者通过吸附剂选择性地吸附杂质。低温分离技术适用于99%中等纯度的大规模氢气分离,但由于设备投资大、能耗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金属氢化物对氢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利用储氢材料吸附分离H2,具有纯度高、操作简单、能耗低、材料成本低等优点,但通常会出现氢气释放不完全,气体处理能力小,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与上述三种方法相比,微孔膜分离技术具有环保、节能、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粗氢提纯技术。随着材料科学和化学科学的蓬勃发展,无机微孔膜氢气分离技术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大进展。


    1960 年代,杜邦率先使用聚酯中空纤维膜分离 H2/He。1990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聚砜复合中空纤维膜,可从含氢量仅为40%~60%的催化裂化气中回收氢气,回收率达85%以上。近年来,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大大提高了传统膜的性能,氢分离膜材料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新的膜材料和加工技术不断涌现,为氢分离膜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启示,代表性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 (MOF)、氧化石墨烯和 MXene 纳米片已用于氢分离。

    

    根据分离机理,分离膜可分为微孔膜致密无孔膜基于溶液扩散机制的致密膜可以实现对 H2 的无限选择性,但受到气体渗透率低的限制。微孔膜由于其孔隙率高、孔结构明确、孔径分布窄等优点,目前在气体分离中得到广泛应用。高质量和高耐久性对于微孔膜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然而,合成结构完整且稳定的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综述了氢气分离无机微孔膜在设计和制备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提升膜结构完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合成策略。作者简要介绍了三种膜分离机制,具体阐述了沸石膜、二氧化硅膜、碳膜和金属有机骨架膜在合成方面的挑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本文对超薄二维微孔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image.png


图1.用于储氢提纯的四种无机微孔膜


第一作者:郝阿辉

通讯作者:水江澜 教授

通讯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相关论文信息:

论文原文在线发表于Nano Research Energy,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论文


论文标题:

Inorganic microporous membranes for hydrogen separati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论文网址:

https://doi.org/10.26599/NRE.2022.9120013


DOI:

10.26599/NRE.2022.9120013


论文引用:

A. Hao, X. Wan, X. Liu, et al. Inorganic microporous membranes for hydrogen separati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Nano Research Energy. https://doi.org/10.26599/NRE.2022.9120013.


image.png



作为Nano Research姊妹刊,Nano Research Energy (ISSN: 2791-0091; e-ISSN:2790-8119; 官方网站: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790-8119)

于2022年3月由清华大学创办,香港城市大学支春义教授和清华大学曲良体教授共同担任主编。是一本国际化的多学科交叉,全英文开放获取期刊,聚焦纳米材料纳米科学技术在新型能源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应用,对标国际顶级能源期刊,致力于发表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和综述类论文。2023年之前免收APC费用,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


投稿请联系:

NanoResearchEnergy@tup.tsinghua.edu.cn.


QQ截图20220430103511.png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年终拒惠好礼放送
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刊
第五届中国新发展奖获奖名单
naturemental health
naturecities
特刊大模型安全与隐私
病理、诊断、疫苗、治疗
有奖问卷征集
牛津大学出版社
期刊编辑亲授的在线课程
关注应用数学最新研究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聚焦高分子材料3D打印技术
关注能源系统及应用
JOURNALS诚邀投稿,欢迎成为我们的作者!
组织工程与器官再造
关注医疗与健康教育
naturecomputationalscience
2022年度论文正式公布
立足当下探索未来科研
关注GIS,GPS 及遥感技术
生物领域230+SCI期刊
关注全球公共卫生初审平均8天反馈
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酶抑制与药物开发
EDITINGSERVICES新
走近女性科研工作者
陆地海洋大气主动被动遥感技术应用
特刊ChemicalEngineeringDistilled
SDG12废弃物能源
关注世界环境日减塑捡塑
OXFORD NSR
屿渡论文,编辑服务
浙大
美国
香港大学
美国
发布两周-中科院
美国
英国
西湖大学
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
隐藏1h前已浏览文章
课题组网站
新版X-MOL期刊搜索和高级搜索功能介绍
ACS材料视界
x-mol收录
试剂库存
down
wechat
bug